【战争·难民之殇】颠沛流离 叙难民儿童生活艰辛
持续多年的叙利亚冲突给叙利亚难民造成了无尽的苦难。在今天播出的“战争·难民之殇”系列报道的第二集里,央视记者将镜头对准在约旦的叙利亚难民儿童,持续七年多的战争给这些孩子们带来了无法抹灭的伤痛以及颠沛流离的生活,将他们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彻底打碎。
大量叙难民儿童出现心理问题
叙利亚危机爆发后,很多孩子跟随父母逃到了约旦,在约旦注册的叙利亚难民中,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超过了50%。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曾亲眼目睹过战争带来的流血和死亡,辍学和举家逃亡的亲身经历也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叙利亚难民儿童常常表现出超出他们年龄的成熟,甚至有的儿童产生了心理疾病而无法入学,而即便在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叙利亚难民学生的表现也和其他学生明显不同。
叙利亚难民校长 阿布:叙利亚学生因为曾经历过战争,他们的心理有很大改变,与其他孩子不一样。许多叙利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暴力问题 ,我经常看到学生们在打架,而且大部分学生不关心学习,他们的家庭也一样(不关心教育)。
难民孩子过早承担生活重担
战争让许多叙利亚家庭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巨变,如何生存下去成为叙利亚家庭首要解决的问题,而孩子不得不承担起一部分家庭的重任。这造成了难民中普遍存在辍学、童工和早婚等现象。据调查显示,约有46%的叙利亚难民男童工在工厂中每周工作超过44小时。更让人堪忧的是,一些难民童工每天处在化工厂、工地或农场等危险的环境中,接触农药或有毒化学物品,承担焊接或其他重体力活。而早婚也造成许多女孩辍学,由于过早进入家庭生活,很多女孩儿无法适应,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约旦办公室外联部主管 普拉达汗:(叙利亚难民的)孩子和家庭越来越多地为生存而挣扎,因为(对孩子的)保护环境现在变得更加糟糕。越来越多的家庭让他们的孩子辍学,让他们去工作,催促她们早婚。
难民儿童面临艰辛求学路
能够上学的孩子固然是幸运的,然而求学之路也充满艰辛。难民营里的学校分为两班制,上午女生上课,下午男生上课。难民营外的学校同样是两班制,上午是当地学生上课,下午和晚上是难民学生上课。还有大量学生在志愿者开办的学校里接受非正式教育。志愿者通常也是叙利亚难民,曾经是叙利亚的工程师、艺术家或者是校长、老师,他们自发地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开办简易学校——帐篷或者拖车房做教室,自己写教材,桌椅、游戏设施都是自己动手做。这样的简易学校在难民营外广泛分布,几乎每一个难民聚集区都会有。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大都有至少一到两年失学的经历,重新开始读书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而学校简陋的教学环境也使他们不得不在雨雪等恶劣天气到来时停止上课。即便如此,志愿者老师们依然在坚持。
叙利亚难民教师 萨米尔:我知道知识的价值,我爱我的国家和人民,所以我来这里(教孩子们知识)。
颠沛流离 叙难民儿童生活艰辛
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叙利亚冲突已经产生了600多万名难民儿童,其中200多万名儿童生活在人道主义援助几乎无法送达的地方,还有200多万名儿童漂泊在异国他乡。而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战争会给叙利亚难民儿童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今后谁又来为这些难民儿童失去的童年负责?这些问题仍然找不到答案。
叙利亚难民儿童:叙利亚是我的国家,我要去建设它,叙利亚是我的国家,我要去建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