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破解人文情怀与资源财富兼得的湖州生态文明密码
安吉县的绿色畅游 摄影夏鹏飞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杨琼 王竹、湖州台记者 吴继任 魏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如今的中国深入人心。这一理念源于中国东部浙江省地处太湖之滨的城市湖州。这个有着2300年历史的名城因十几年前开创性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实现了富裕生活和美好环境的“双赢”,更在全球多元化的生态文明中贡献了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东方古国人文追求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经验。
湖州市安吉县是著名的竹乡,电影《卧虎藏龙》中苍翠茂密的竹海美景就在这里取景。湖州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石灰岩的主要供应地。过去,美丽的竹海曾因矿山而蒙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安吉县余村村委会主任潘文革说:“这里以前天都是灰蒙蒙的,整个毛竹林都已经破坏得很厉害,炸山的时候渣石乱飞,下大雨整个泥浆都流在下面的河道里。我们以前生态很好的一条河道,都被泥浆填满了。”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关系,不仅安吉一度没能处理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也是很多地方都曾面临的难题。
湖州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 摄影夏鹏飞
为了改善环境,2005年,余村毅然关停了每年能给村里带来300万效益的三个石灰矿。当地人也曾有过担心——关停了矿山,农民的收入怎么办?
不过,关停矿山后的现实却是:随着环境的改善,水更清了,山更美了,生态成了当地人收入的新来源。
余村村民胡加兴曾是矿山的司机,2008年开始做起了农家乐的生意。胡家兴告诉记者,过去当司机年收入大概10万元左右,现在自己运营着农家乐和漂流生意,年收入能达到200多万元:“没有绿水青山我也开不了漂流。因为漂流对水质、对河道要求都是比较高的,没有这样清澈的水就没法搞漂流,我是最大的受益者。”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对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此后,这一理念在湖州深入人心,经济效益不再是当地考量发展成果的指挥棒。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得到全中国人的认同,并成为中国人更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关系的指南。
鲁家小火车 摄影潘学康
湖州因地处太湖之滨而得名,但在很长一段里却并没有因太湖之美而扬名。过去,粗放型开发使湖州生态逼近了警戒线。水污染导致南太湖蓝藻逐年增长,银鱼等“太湖三宝"日益减少,南太湖的治理迫在眉睫。为此,湖州下决心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累计投入超220亿元用于太湖治理。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葛伟介绍说,当时,所有的污染企业全部关停,并实施了"渔民上岸"工程:“当时所有造纸厂、印染厂、家庭工业作坊业务全部关停。第二个(措施是)集体渔民上岸。一方面改善了水环境,一方面老百姓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今年50多岁的沈伯冬就是当年“上岸”的渔民之一。沈伯冬现在是小梅村村支书,他出生在太湖南岸的一条渔船上。当地渔民常年生活在船上,靠打渔为生。2007年起,小梅村启动了渔民居住上岸安居工程,拆除居家船和辅助船只230条,安置渔民750多人,每年减少直接排入太湖的生活污水60余万吨。沈伯冬说,如今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好,鱼也越来越多了:“这个对渔民肯定好,我们有一部分人是到外面当时搞水上运输,现在这些人都回来了,还是回太湖要捕鱼的。如果太湖水质不好、产量不高,他们就不会回来。青山绿水搞得好,太湖里面渔业生产它才又上来了。”
绿色余村 摄影石红岩
如今,南太湖的水质常年能达到三类水的标准。与此同时,生态环保也引领了南太湖周边的高质量发展。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葛伟介绍说:“我们这个度假区在2007年的时候,当时有财政收入1700万,现在到今年我们已经达到8个多亿。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地绿色发展,要把好山好水好空气呈现出来。”
如今的湖州,乡村里白墙黛瓦一尘不染,城市里生态宜居,再现了中国人熟悉的创作于此的唐朝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美景。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越多越多的高端企业和人才。湖州市市长钱三雄告诉记者,近年来,湖州市生态红利加快释放,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一些中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循环经济向我们集聚。第二就是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引来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去年我们一年引进的各类人才、到我们这里创业创新引进的各类人才,大专以上学历的2.9万。这对湖州是不容易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要走下去,这条路已经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而且现在已经变成了金光大道。”
昔日渔民的船依然停泊在太湖上 成为太湖的景点 摄影杨琼
南太湖治理后水质常年达到三类以上 摄影杨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