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大战2.0时代 盈利模式与服务是核心
引言:3月份,美团打车正式进入上海。之前在南京试水一年,对外宣称日订单量已突破10万单。
3月27日,作为重要入口的地图导航商,高德地图宣布推出顺风车业务,成都、武汉两地率先上线,同时开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车主招募。
4月3日,携程宣布拿到了天津市的网约车牌照,从专车和共享汽车两个细分领域上布局基于旅行场景下的出行服务。
国际在线消息:网约车平台是互联网分享经济、新经济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物种,充分调动了公共交通体系外的车辆资源,弥补了当下出行领域的消费痛点和消费空白,满足了消费者对乘车环境和服务的升级需求。网约车市场广阔,继美团正式宣布进入打车领域后,携程、高德也陆续进军网约车市场,纷纷推出各自的出行服务。一场由BAT、小巨头、创业公司、传统车厂参与的网约车大战2.0拉开序幕。
拓宽市场,打造产业链式经营
2017年,网约车用户规模达2.25亿,预计2018年将达2.82亿。而持证上岗的司机只有10万名,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庞大的人流量,可观的现金流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无不吸引着市场上投资者的眼球,这也使网约车行业在几年前,就获得了极大关注与发展。以滴滴出行、神州专车为代表的多家平台走入了人们视野。
增加流量和数据,完善支付、信用等场景,打造“一网通吃”的平台是众多企业的战略规划。地图加出行,高德计划打造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外卖加出行,美团欲打造“衣食住行”服务平台;旅游加出行,携程致力于打造一站式旅游服务平台。各家企业为发展网约车项目各显神通,完善和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服务,有助于增强综合竞争力;利用原有用户粘度,更利于新业务的开展,这也是网约车大战2.0时代的显著特征。
大打价格战,盈利成行业之“殇”
美团打车在上海上线之初,只抽成8%,前1万名注册的司机前3个月零抽成;高德在成都、武汉率先上线顺风车业务,同样对司机“零抽佣”;携程进入网约车市场,主打接送机、接送站、接送景点、旅游包车等专车服务,接送机的平台抽佣为8%。
“零佣金”“低佣金”的口号确实吸引了大量新司机加入,其中有很多是不合规司机。在网约车司机群中,一些诸如“驾龄不够、车型不达标等包通过审核”的广告比比皆是,租车公司也异常活跃。此次上海市场就出现了很多“马甲车”,甚至有乘客反映“9次叫车7次来了马甲车”。4月5日,上海市监管部门介入,就不正当低价竞争、网约车驾驶员和车辆资质等提出整改要求。在监管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后,美团打车、滴滴出行等企业均表示将停止高额补贴并加强管理。
“价格战”有利于快速的累积用户,但是这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营销手段。一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的盈利模式。目前,大多数网约车平台都处于亏损状态,这与平台高额的营销和运营费用有关,若行业长久处于亏损的状态下,将会对行业生态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因此,各大平台还需要在“价格战”之外找到更合适的运营方法。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神州专车成为业内首家盈利的网约车平台。据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神州专车营收56.7亿元,实现净利润转正,是国内唯一一家盈利的网约车企业。
不妨去分析下神州专车的运营思路,可为网约车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些借鉴。神州专车一开始切入的就是中高端用车人群,采用的是B2C模式,车辆和司机主要由公司运营和聘用,供给端不会受到行业激烈竞争的影响,成本相对固定,随着运营效率的提升,单均成本将不断下降,规模效应日益显著,因此具有较高的盈利潜力和能力。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它一直主打提升运营效率及服务。
竞争背后,网约车市场势必走向规范化精细化
谈起未来的发展方式,“服务”与“法治”都是极其重要的关键词。网约车市场理应进入更精细化的管理阶段。南京市客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平台应该意识到,价格不是留住用户的最终手段,想要争取更稳固的市场,还是要看服务。在监管的加持下,可以预期,在网约车市场竞争终归要从价格转向服务的背景下,多以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品质、完善消费体验为导向,攻克刷单、派单欠合理、动态加价等难题,在服务供给、地图数据、场景结合等方面深度竞争。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认为,网约车作为一种新兴业态,不应该走上“野蛮生长”的路,应该更多地着眼于“依法发展、融合发展”,形成良性竞争。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规范网约车经营服务行为,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在2018年过去的4个月中,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些新规。可以预见,网约车行业正向一个规范化、高品质、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市场将由无序的激进式发展向规范的渐进式发展演进。(实习记者 熊若炀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