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 爱心助力汶川涅槃
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副秘书长赵超在活动开幕式上发言 摄影:薛斐斐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薛斐斐):十年,对有的人来说是青春,对有的人来说是成长,但有这样一个十年,是属于全中国的记忆,它是沉重的,却也饱含浴火重生的希望。2008年5月12日14日28分,里氏8.0级强震袭击四川,给当地带来了灾难性破坏,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今又一个5月12日即将到来,这段沉痛的记忆已经过去十年了。十年来全国人民都牵挂着这个地方,许多社会组织和公益组织对当地的帮助一直持续,从未停止。近日我们的记者跟随“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医疗活动又来到了四川,来到了当年受灾最为严重的汶川县,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里,探访十年后的汶川,将爱的传递进行下去。
再访汶川——爱的起源
春天的汶川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经过重建,这里已完全看不出往日千疮百孔的模样。道路宽敞平整,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一应俱全,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
4月29日来自首都及各地的600余名“同心·共铸中国心”的医务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再次来到这里,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公益医疗活动。回想十年前的那场灾难,牵动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首都医疗专家和志愿者在第一时间深入灾区一线,用专业的医护知识和医者的仁爱之心,为地震救援贡献了力量,“同心·共铸中国心”正是孕育于这场地震救援。爱的起源开始于此,从此未曾中断。全国人大代表,“同心·共铸中国心”的组委会副秘书长赵超向记者介绍说:“当时汶川地震以后来自北京的专家来这里进行帮助和救助,大家提出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平台,一个长久的机制(来帮助灾区人民)。我们看到基层医疗服务的差距和当地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感觉到我们的职业能去救助很多的人,这就是我们最早在废墟上形成这个机制的动机。随着十年中专家多次参与,十年的坚持和声势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体现了医生职业的高尚以及基层的医疗需求,最主要的是展现了大家的公益心,大爱无疆,这也变成了我们‘同心·共铸中国心’的底蕴和文化。”
现在的汶川县城 摄影:薛斐斐
“同心·共铸中国心”是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等部委指导,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2010年,该活动被纳入中央统战部“同心工程”。并于2013年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国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
自2008年发起以来,该活动组织以首都医疗专家为主的志愿者队伍,连续10年在边疆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健康志愿服务。内容涵盖地方病调研,义诊巡诊,爱心捐赠,医疗培训等多项内容。赵超介绍说:“截止目前10年来,‘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活动组织了3万余名医务志愿者,先后对50万余人次提供了医疗志愿服务,捐款捐物近3亿元,为受援地医务人员培训达600多场次,培训人员达4万余人次;为3万多名各族群众开展健康教育600余场;为1300余名先心病儿童进行了免费手术治疗,让千余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四川省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坪在本次活动的启动仪式上说:“从2015年以来‘同心·共铸中国心’每年都在我省藏区开展活动。共有2000多名医疗专家和志愿者参与,捐赠药品及物资价值3600多万元,义诊巡诊各族群众20多万人次,免费救治200多名先心病患者。项目还特别组建了‘同心·共铸中国心’健康学院阿坝分院和甘孜分院,为藏区培养永久的医疗队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四川藏区的特别关心关爱和深情厚谊。”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王大东 摄影:薛斐斐
再访汶川——爱的行动
王大东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他曾奋战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治伤员的第一线。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时我们过来一看道路全是堵塞的,那个泥啊,下了雨,没到小腿,全是泥,没有指南针什么的,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走,全靠自己往前摸。晚上还下着大雨,当天晚上我们住在哪里呢,在倒塌的百花大桥旁边,我们找了块空地,就在河滩上睡觉,当时穿着衣服根本就不行的,看到旁边有很多橡皮袋子,其实就是用来装地震遇难者遗体用的,我们当时也不知道是啥,先穿上再说吧,晚上在那儿睡的,冻的要命。第二天早上我们赶紧跑进映秀,手机也不通,我们全靠打听,到映秀一看,一片废墟啊,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我们就找哪里有伤员,有胳膊腿断的,有头砸破的,给他包扎一下,胳膊断了给打上石膏,用木头夹板,我们夹板都不够用,就就地取材,用房子上的檩条,夹上去,然后用直升机运到震区外面接受治疗。”
时隔十年再次回到曾经战斗过的救援一线,王医生感慨万千,他说:“老百姓生活有极大的提高,原来的房子都不太行,现在的房子都很好。现在(的变化)天翻地覆,共产党太伟大了,这么大工程,这么大的救援,全都能组织起来,太了不起了。”
北京四季青医院党委书记张晓新 摄影:薛斐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江宇泳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公益活动。她和其他六位专家被派往雁门乡通山村进行义诊。那里医疗条件差,全村400多名村民只有一名村医,没有接诊地点,就在村委会院子里露天义诊。仅仅一上午时间她就接诊了三十多位病人,病人从她那里不但能得到明确的病情诊断,还可以获得相应的赠药。她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她说:“和这些病人的进一步交流也让他们认识到这些疾病的危害,知道自己今后怎么去调理生活,适当运动。一方面我们去给他们带去了医药,另一方面我们把健康的意识、健康的生活理念带到了边远的村庄,通过义诊,让他们建立更好的生活方式,达到更好的生活状况。”
在北京四季青医院党委书记张晓新看来,这样的活动有着更深远的内涵。她已经连续十年参加这项公益活动,跟随医疗队去了很多少数民族居住的偏远地区开展爱心救助。她说:“我觉得它更是架起了一个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我们也成了公益和友谊的使者,我觉得贵在坚持。尤其是今年的活动举办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能从原点回到起点,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雁门乡村民周开珍 摄影:薛斐斐
再访汶川——爱的回应
记者跟随其中一支医疗队来到了汶川县雁门乡卫生院,得知来自首都的医疗专家要来开展义诊活动,当地的老百姓打心眼儿里高兴,数百名百姓一大早就来到义诊点排队等待,而这是平时卫生院接诊病人数量的几十倍。他们向医生们献上了羌族文化里代表幸福吉祥的羌红,以表达对各位医生的欢迎和祝福之情。每一个诊室门口根据医生专业不同都贴上了红色的指示牌,每一个诊室门口都挤满了候诊的病人。候诊的乡亲们也纷纷表达了对这次活动的支持。雁门乡58岁的村民周开珍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病,她特别欢迎北京的医疗专家来到这里进行义诊,她说:“高兴,肯定高兴啊。有专家教授来,高兴都来不及。我们感谢你们,你们千里迢迢远道而来,为了我们老百姓的健康,我们要谢谢你们。我在都江堰看过病,但是在汶川这里买不到相应的药,这次专家来看病,还带来了药,我们很高兴。”
爱是相互的,十年来社会各界对汶川的支持和关爱从未停止,汶川人民也把这份情深深记在了心里,并用实际行动回报着这份爱。黄学芳是汶川县映秀镇居民。映秀镇是地震震中,受灾最为严重,她的房子在地震中也倒塌了,但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和家人住上了新居,开始了新生活。现在她志愿加入了当地的志愿者服务队,为前来旅游参观的游客提供各种志愿服务,为的就是回报全国人民对他们的帮助。她说:“(生活)变化了嘛,自己把心里(的结)打开了嘛,现在生活这么好,国家政策这么好,(给我们帮助这么大),所以我们做点公益活动,我参加志愿者5、6年了,我就想做点公益活动,做点有意义的事,给儿女带一条好的影响的路,感恩社会,感谢国家和社会的帮助。”
映秀镇志愿者黄学芳 摄影:薛斐斐
正是通过像“同心·共铸中国心”这样的一项项公益活动,推动了汶川的重建,帮助了当地人们恢复幸福生活。就像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斯塔在此次活动开幕式上说的那样:“它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活动,民生工程。帮助许多贫困家庭恢复健康,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设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具体体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融,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祖国大家庭温暖是贯彻习近平主席各民族要守望相助,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体现。”
入夜,记者看到,汶川群众自发在县城中心广场跳起欢快的锅庄舞,大家的脸上看不到忧伤,大家在这个地方安居、乐业。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汶川时曾说道,我很牵挂汶川,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是的,正是有这种爱的帮助和传递,汶川重新从废墟上站了起来,相信未来这里的人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安康!
汶川百姓在跳锅庄舞 摄影:薛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