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田园”式旅游大放异彩 川北小山村坐稳金山银山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易成晨):青瓦房、白粉墙、木兰窗、吊脚楼,家家户户门前小花园,屋后小菜园、小果园,房子、亭子、林子、园子相映成趣,“微田园”式的生态庭院风光处处可见,这是四川广元市青川县阴平村的景象。自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以来,阴平村全村都红红火火搞起了乡村旅游,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村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旅游红利,居住环境更宜人,收入更高,生活也更开心了。
图为阴平村外景。易成晨 /摄
“早些年也有一些人搞农家乐,但只有少数几家,地震过后两三年大家都搞起来了。”白大叔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他如是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源于在汶川地震之后的重建中,政府的统一规划设计——确定旅游扶贫方向,“房子的外观都由政府设计”,统一为川北民居风格。这使得整个村落远观错落有致,近看古朴美观。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村里的道路干净整洁,两侧红花绿树环绕,溪流水车装点,漫步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图为阴平村内景。 易成晨 /摄
为了促进更多的村民能从乡村旅游中得到好处从而脱贫致富,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除了公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还提供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例如为开农家乐的村民承担一年的贷款利息等。为了保证绿水青山常有,附近的化工厂和伐木场也被相继关闭迁走。
“之前条件并不好,靠卖一点水果,一年忙下来大概一两万元的收入,维持基本生活吧。”白大叔说,搞了农家乐之后,“一年毛利润十几万,净收入五六万”,颇为开心。他家有十几个房间,到了每年七八月份的旺季,山里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温度就会吸引不少来自成都等地的游客前来消暑度假,因此基本天天爆满。“不过我这个在村里只是中等规模水平。”他笑称。
图为一家农家乐的对联,显示了这个山村“特殊”的身份。易成晨 /摄
相比过去搞种植,现在不仅轻松得多,钱也赚得更多,这是白大叔最大的感受。“我们清溪镇有农家乐协会,每年还会组织一次到外地学习,像北京、天津、丽江我都去过。”他说,半年忙半年闲,到了淡季自己也会出去旅旅游。
白大叔是阴平村众多受益于乡村旅游的村民的典型代表,据了解,在阴平村全村400多户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了全体村民的90%以上。乡村旅游业实现了整村推进,成为阴平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阴平村也先后获得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从贫困村到生态旅游村,通过推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当地政府带领村民们实现了生活翻天覆地的改变,让他们分享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这里的绿水青山坐实为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