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斯特英雄要塞:打响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的地方
布列斯特要塞纪念馆主雕塑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孙娟):位于白俄罗斯西南部、紧邻波兰边境的布列斯特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从1833年开始,这里修建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对苏联的入侵,正是在这座边境要塞里,保卫者们打响了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一枪,坚守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生命书写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探访了这座“英雄要塞”。
在布列斯特英雄要塞纪念馆的主入口,扩音器中传来秒针的滴答声,它一点一点叩击着人们的内心,仿佛将时间拉回到了77年前的那个夏夜,美好的和平生活在这一刻进入倒计时,战争一步步逼近。突然,火炮声、飞机的轰鸣声接连响起,宁静的夜空被一道道火光撕裂。
根据历史档案记载,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德军集中了12个炮兵营和重炮,并动用战斗机,从地面和空中向布列斯特要塞发起了猛烈打击,苏德战争爆发。按照德国法西斯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攻击部队原本预计只用几个小时就可以拿下这座城堡,随后可长驱直入向东部挺进。然而,苏联军队的反抗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中学生们轮流在布列斯特要塞的长明火和主雕塑旁站岗执勤。
布列斯特英雄要塞纪念馆研究员亚历山大·科尔克塔泽讲述了战斗打响后的情景。他说,为了攻下要塞,德军在二战中首次动用了超大威力的迫击炮以及燃烧弹。在开战仅仅半小时里,他们就投射了4000多枚炮弹,要塞内顿时一片火海,守卫在这里的苏联军人在战争一开始就遭受了惨重损失。即使这样,苏军战士们一直在坚持战斗。要塞城墙内的一座掩体里,至今还保留着德军燃烧弹爆炸后的痕迹。科尔克塔泽说:“德军发起攻势后,在这里战斗的守军被德军的燃烧弹活活烧死,火焰的温度大约1000多度。曾经参加过攻克要塞战斗的一名德军这样回忆:那些燃烧弹杀伤力极大,所到之处的一切都化为灰烬,人们即使没有被它直接击中,但只要吸入高温气体,肺部器官就会被烧坏,死得更加痛苦。”
当时,布列斯特要塞内除了驻军,还有大批军人家属在此生活居住。22日,德军向要塞内的军官宿舍发起猛烈攻击,很多妇女儿童不幸遇难。科尔克塔泽说,战争爆发后,军人们立刻投入战斗,而他们的家属需要立即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位于碉堡内的军人俱乐部成了他们暂时的藏身之所。然而,对于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来说,几百米的逃生之路也变得异常凶险。科尔克塔泽说:“据一位幸存者回忆说,当时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婴儿跑向军人俱乐部,在途中背部中弹倒在血泊中。她怀里的孩子还在哭喊。于是,不断有军人试图冒着炮火去救起那个孩子,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冲过去,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最终未能挽回孩子的生命。可以说,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曾被鲜血染红。”
雕塑《渴》
在要塞的水渠旁有一座名为“渴”的雕塑,它表现得是一名手拿钢盔的军人正在艰难地匍匐向前。这座雕塑背后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当时,德军的炮击摧毁了要塞的供水系统。在炮火和夏季高温下,要塞内炙热难耐。大批被困的妇女儿童和伤员因无法获得饮用水而生命垂危。要塞的一条水渠成为他们活下去的希望。然而,面对德军的炮击和扫射,想要从水渠中取水,同样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科尔克塔泽说:“白天德军不断发射炮弹、用机枪扫射,阻止人们到这里取水。而到了晚上,他们向空中投射照明弹,想要借着夜色靠近水渠同样异常困难。军人们只有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偷偷前往河边,用钢盔从水渠中取水,很多人在半途中就牺牲了。然而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受困的妇女儿童和伤员们搭建了一条宝贵的生命线。”
面对数量和武器都强于自己的对手,守卫在要塞内的苏联军人顽强抵抗,用血肉之躯和爱国主义力量筑起了一座更难攻克的堡垒,牵制了敌人的进攻。这也是苏联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历史上最悲壮的战斗之一。文字资料显示,当年布列斯特城的居民在7月底时还能听到要塞中传出的步枪和机关枪射击声,这意味着还有个别战士在坚持战斗。战后人们在要塞的墙壁上发现了这样的题词:“永别了,祖国!” “我们绝不放弃要塞!”
受到德军炮火攻击的布列斯特要塞中央堡垒的正门霍尔姆门
1965年布列斯特要塞被授予“英雄要塞”称号,同时获授列宁勋章和红星勋章。1971年在经过大规模修复后,这里建立了布列斯特英雄要塞大型纪念馆,并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馆长格里戈里·贝修克表示:“人们来到这里,会亲眼看到战争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危害,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每个人意识到要努力捍卫和平。”
如今,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慕名前来参观这座英雄要塞。那些布满弹孔的断壁残垣向后人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告诫人类汲取历史教训,避免战争重演。在布列斯特要塞的长明火旁,中学生们轮流在此站岗执勤。他们身着特制军装,神情庄重,微微扬起的下巴和挺拔的军姿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不仅要了解这段历史,还要将布列斯特保卫者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守护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