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一个小渔村见证的深圳发展速度

2018-05-21 17:07:5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谈到现在的收入,八十岁的深圳罗湖渔民村村民吴锦清老伯伸出五个手指说:“一个月五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乔全兴):中国南方的深圳,如何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到一座拥有2000万人口、充满动力和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记者走进深圳,探寻最早成为经济特区的深圳这些年快速发展的启示。

  渔民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紧邻香港。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广东东莞的一些渔民来到深圳河边,以打渔为生,船既是渔民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家。今年八十岁的渔民村村民吴锦清回忆说:“(原来住)一个小船,一米多宽,五米长,住着一家几个人,住在一起,好苦的。最怕来台风,要把船拉着上岸,好苦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广东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时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大力支持。1980年8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

  

老照片反映了渔民村变迁

  得益于深圳经济特区实行的灵活的改革开放政策,渔民村组建了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大力发展养殖业,还办起来料加工厂。渔民村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黄兴炎说:“1978年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初,短短的几年时间,(渔民村)就完成了原始的积累,集体资金的积累,每家每户建起了小洋楼,建起了小别墅,在全国的农村里面,渔民村成为第一个万元户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富起来的深圳经济特区着手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是旧村改造的试点村之一。通过成立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村民自筹资金,新建起多栋高层住宅楼。渔丰实业公司常务副经理黄兴炎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村民住的楼房,是在2000年之后旧城改造,自主的改造,政府主导,由村民自筹资金,由股份公司统一改造,才有了这个现代化的渔村。实现了富裕的小康生活之后,我们村民的生活更休闲起来,有经济基础的,有文化建设为背景的,让村民融入到社区的建设和实践当中来。”

  如今,渔民村村民已成为深圳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每年从公司获取分红。同时,房租也成为村民的一大固定收入。村民吴锦清说:“平均一个月有四万多块钱分给我们,一年有四五十万,(这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

  

罗湖渔民村社区内部

  渔民村的发展是深圳这四十年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四十年里,深圳一批批本土企业茁壮成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这样解释当初为何选择深圳:1987年这里出台的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就不会创建华为。1999年深圳首届高交会,28岁的马化腾融资220万美元,腾讯公司就此不断腾跃,2012年全年营收400亿元,2017年全年营收超过2300亿元。今年,该公司旗下的微信全球用户突破10亿。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表示,一代又一代特区人牢记党中央当初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造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奇迹:“1979年,深圳的GDP仅1.97亿元,人均GDP是606元;这些年下来,到2017年,深圳GDP达到2.24万亿元,人均GDP是18.31万元,年均增速达23%,在经济方面创造了世界罕见的‘深圳速度’。”

  2017年,深圳的GDP总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与香港特区相当。王伟中表示,深圳正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环境,不断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设立后,1984年中国宣布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1988年海南改制为省并划定为经济特区,1990年宣布开发浦东,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2017年,中国宣布成立雄安新区……从南到北,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特区,勾勒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