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关键筑牢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
今年以来,面对更加错综复杂国内外发展环境,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人才资源备受重视,创新要素持续集聚,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实现发展方式持续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动力稳步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保持稳步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我国经济基本面继续保持向好态势。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8%,连续11个季度稳定在6.7%至6.9%的区间。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继续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乐观态度。这表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经济能够保持中高速增长,充分表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结构性去产能工作有序开展。微观杠杆率继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4月末下降为56.5%。商品房库存继续减少,5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5.2%。企业成本继续降低,1-5月份,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1500亿元的税收减免,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也达到了1000亿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农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增长动力不断优化。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272亿元,同比增长15.0%;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8%,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2%、17.8%和16.0%。规模和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及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都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集聚创新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体制机制。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下发,从8大方面提出30条修改意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同时,强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协同。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未来30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这是我国新时期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随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201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约为1.76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9%。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比2012年增长70%,居世界第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量首次超德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第20位升至第17位。
创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新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新产品实现快速成长,高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初步呈现出创新驱动增长的态势。
重视人才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各种指示和批示中提到人才200多次。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做出重要指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现行人才评价标准进行系统科学分类,对不同类型人才不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
随着人才制度不断完善,我国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目前,我国科技工作者已达8100万,1.7亿多人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约60.8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约48.1万人,回流率达到79.1%。根据人社部数据,2012-2016年,我国共引进300多万人次外国高层次人才,其中高层次留学人才5.4万。人才引进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契合度不断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随着各地对人才重视度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会持续提高,对经济转型和质量提升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加公平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和人才优先战略,在发展、创新、人才三大关键领域取得了较大进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筑牢基础。(相均泳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