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 华夏正音在荆楚大地回响

2018-07-03 16:10:56|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谭军教授(第一排右四)和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宇、杨喆):每周四上午,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的一层排练厅内,总会准时响起有节奏的“叮叮当当”声,不用问,这又是青年编钟乐团在排练,每周固定排练的这个传统已经坚持了16年。讲到这个乐团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现任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系主任的谭军教授。

  在学校主教笙演奏、编钟古乐演奏、民族管弦乐合奏的谭军已经从教29年了,说起他与编钟,特别是曾侯乙编钟的缘分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准确地说是1985年的9月。当时谭军刚刚考入武汉音乐学院民乐系,每到周末都会到湖北省博物馆做社会实践,参与编钟的演出。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保存最完好、铸造最精美的一套编钟,是由65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大型乐器。这套乐器铸造于战国早期,其历史已超过2000年。考虑到钟槌敲击可能会对文物带来的损害,技术人员特采用翻模技术在原件基础上制造了四套复制件,而谭军参与演奏的那一套就是四套复制件之一,“(当时)我们没有在原件上演奏过,84年的时候已经在编钟复制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演奏的应该是湖北省博物馆复制的第一套编钟。看到那套钟的时候还是很兴奋,(从)发出的声音、对编钟的形制的研究和想象,(自己)慢慢开始对编钟萌发出新的想法。”

  虽然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时候钟体保存完好,但是敲击编钟的钟槌大多腐烂。所以在复制件演奏实践中,为了更好地让编钟以乐器的面貌呈现,1995年研究生毕业后,谭军开始了自己对编钟击槌的研究,“95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开始对击槌进行研制,申报了湖北省的一个课题。后来我们自己亲手制作,从丁字式的改为圆头,还有竹刷、拍子,按材质分,一共五大类共50多件。作为系列击槌,后来申报了国家的专利项目并获得批准。”

  1996年,谭军有关编钟击槌的研究工作已经告一段落。而这一年的11月,武汉音乐学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随着他的到来,谭军第一次有机会在曾侯乙编钟的原件上进行演奏,“96年大概11月份,(谭盾)来湖北采风,要写《1997天•地•人》这首曲子。他带来一大包从日本买来的西洋打击乐的槌子在我们的编钟上试奏,结果有的打得响,有的打不响,槌子大小和编钟型号不太匹配。再加上软硬度、材质制作问题,达不到他自己想象的要求。我就把我试制的槌子,有橡胶的、塑料的、尼龙的、竹制的,各种软硬度不一样的槌子给他试奏,他觉得很棒,比较符合他当时对编钟音色的想象预期。击槌的改变把编钟的演奏法极大地丰富了。”

  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谭军参与到《1997天•地•人》的录制过程中来,而这次录制所使用的编钟就是曾侯乙编钟的原件,“在我没看见之前的时候,我觉得复制件已经很神奇,但是当看到(原件),那就像(书里)描写的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从1985年到1997年,谭军在对编钟的研究实践中积累了大量乐曲,大量的演奏法,对编钟认知也更为全面。这时候,他认为是时候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展了。于是到了2000年,全国第一门编钟古乐演奏选修课在武汉音乐学院正式开讲。在课堂上,编钟不再仅仅是狭义上的一套乐器,谭军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以编钟为中心,以八音为基础,(集)歌乐舞为大成。”

  2002年,随着上课学生人数的增加,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正式成立,并举行了编钟专场音乐会。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青年编钟乐团每两年都会举行专场演出。看着台上一个个身着古装演出服的90后、00后,很难将年轻的他们与古老的编钟联系到一起,其实他们自己在加入到乐团前对编钟的印象大多也只停留在课本或者博物馆里,“(开始)觉得编钟就像博物馆里的那种展览的,让别人参观的,当我上手的时候发现和平常想象的不一样,它的声音不像博物馆里很沉重的声音,其实它特别的清脆。”“我第一次对编钟的印象,我以为它是击打类,不会发出旋律性声音的那种乐器。我以为它只是像钟一样,可以发出单击的声音。但是我演奏的时候发现它是有旋律性的,非常的好听。”

  在经过多年课程教学实践后,编钟古乐演奏在2015年正式变为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学生的必修课,谭军将编钟礼乐与德育道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增强民族自信,并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及真善美的思辨能力,“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人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的同学在学习编钟古乐后,一定要最后实践到这八个字当中,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用谭军教授的话讲,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正在做的是:“传承盛世中华之精神风骨,复兴华夏正声之浩气长歌”。

  从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首次亮相,今年恰好是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它为代表的编钟礼乐文化在荆楚大地上得到传承,并回响至今。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