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第十集:要做行动上的巨人

2018-07-07 10:07:2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编辑:杜军帅

北纬36.8°,

陕北黄土高原上,

有一个小小村落,

名叫梁家河,

“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

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

追寻人民领袖的初心;

记录梁家河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激发砥砺前行的信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

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

第十集:要做行动上的巨人

点击音频马上收听

  “铁锁”武晖

  “铁锁”是武晖的小名。

  “来,小朋友,进来进来!”窑洞内,知青对着窑洞门外的武晖轻声叫着。

  武晖没有动,衣衫破烂的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其实也不是小朋友,只不过身材瘦小,显得小罢了。

武晖(来源:《学习时报》)

  那年,武晖14岁,比习近平仅仅小一岁,在知青到来之前,他刚从学校回到梁家河。他是一名初中生。

  武晖没有进去,站在门口听他们说话。他看知青,如同在看一个新世界。

  那时正是寒冬腊月,天气很冷,但知青们不会烧炕,窑洞内冷得如同冰窖,知青们就问门外的武晖会不会烧炕,武晖说:“当然会了。”在农村,哪个娃娃不会烧炕?武晖这才怯生生地走进了窑洞。

  就这样,武晖成了知青窑洞里的常客。知青们知道了他的小名叫“铁锁”,他也记住了六名知青的名字。

  武晖兄弟姊妹七个,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当时在农村这样的家庭是最穷困的。

  武晖的小名“铁锁”隐藏着一个辛酸的故事。武晖曾有一个哥哥,出生不久就夭折了。武晖出生后也体弱多病,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为他“保锁”,所以为他取了小名“铁锁”。

  “保锁”是陕北的一种习俗。小孩子出生后体弱多病,就要“保锁”以消灾避难。被“保锁”的孩子,家境好的,通常佩戴一把银锁;寻常人家的,一般用12个顶针串起来当锁。这个锁一直要戴到12岁生日时,再举行一个“解锁”仪式。

  “解锁”后的武晖仍很瘦小,虽然生在农村,瘦弱的他却很难适应农村繁重的劳动。即使锄地这样别人看来最轻的活儿,武晖也受不了。他经常借口解手,跑到沟里坐着,直到队长叫他,才回去劳动。一开始,他跟知青一样挣6分,后来有所提高,但从来没有达到过10分。

  “翻译官”武晖

  武晖个子小,但人很聪明。他很乐意帮助知青与村民消除语言障碍。武晖在学校里学过普通话,知青听不懂延川方言就问他,于是他成了知青们的“翻译官”。

  “翻译官”的角色让武晖增添了不少自信。因为彼此住得不远,武晖一有机会就来找知青。除了喜欢听知青们聊天,更吸引他的还是那些摆在炕台、窗台和枕边的书。

  1973年,习近平和延川县北京知青雷平生(左一)、陶海粟(右二)、雷榕生(右一)在延川。(来源:《学习时报》)

  上学这几年,他除了课本,几乎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更没见过这么多砖头一样厚的书。起初,他小心地拿起一本放在炕上的书,一页一页翻看。知青们见他喜欢读书,就对他说:“喜欢就拿去看。”

  他借的第一本书是习近平带来的《十万个为什么》。“知道了十万个为什么该多了不起啊!”武晖心里甜丝丝的,走路也神气起来了。

  这本书为他打开了一个认识广阔世界的窗口。他如饥似渴,兴奋不已,再也舍不得放下。饿的时候,他啃着糠团子,捧着书,觉得平时难以下咽的糠团子也好吃了许多。

  看完《十万个为什么》,他又从习近平那里借来了《三国演义》《母亲》《静静的顿河》等。他跟知青们开始有了精神上的交流。

  他从王燕生、雷平生身上感受到了率真和坦诚,从习近平身上感受到了低调和务实。武晖说:“我欣赏他们,他们事实上是我的人生坐标。”

  武晖觉得,正是读书带给习近平他们无限的力量。习近平说:“书里有更广阔的世界,有更丰富的知识,通过学习,人增长了见识,汲取了知识,就会变得更坚强、更强大。”

  在习近平的影响下,武晖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渐渐坚定了上大学的决心。

  1973年,他和习近平一同报考大学。成绩出来了,他被延安师范学校录取了。

  武晖上学走的时候,习近平送给他30斤粮票,又拿出一件王燕生离开梁家河时留下来的蓝色毛领大衣,对他说:“你把这件大衣拿上,到了学校又能穿,又能当被子盖。”

  做行动上的巨人:校长武晖

  武晖毕业的时候,习近平已经离开了梁家河。武晖先是被分配到文安驿公社五七中学任教导主任,后调至延川县教研室工作,其后又下基层,先后担任城关镇、文安驿镇、禹居乡的教育专干。但无论到哪里,他都要求自己少说多做,做行动上的巨人。

  1970年,生产队专门修建了6孔知青窑洞。习近平就搬到了那里,直到1975年离开。图为2015年习近平到陕西考察调研。(来源:新华社)

  1987年,武晖调任禹居中学校长。他没想到禹居中学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两样:教室的门窗破破烂烂,在风中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校园里堆着垃圾,长着荒草,砖头碎石散落一地……

  武晖明白了,这是老师人心散了,信心没了!这是家长对学校失望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武晖第一把火烧在整顿学校秩序上。他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自己带头执行。学校门口、操场、课堂都是他的监督岗。

  他站在校门口,看哪个老师迟到,哪个学生早退!

  他站在操场上,看哪个班级喊声洪亮,哪个队列步伐整齐!

  他站在教室里,看哪个老师讲课精彩,哪个学生举手积极!

  他站在全校师生大会的主席台上,表彰先进,奖励优秀,批评落后,惩罚违纪。

  不到一个月,师生能按时出早操了,早读有琅琅读书声了,课堂活跃起来了,自习安静下来了,学生放学有队形了,教师上课有精神了……禹居中学终于有了学校的样子。

  武晖清楚,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他树榜样、立标杆,组织教学观摩,奖勤罚懒,老师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禹居中学的教学工作迅速步人正轨。

  第二年,武晖带着一名老师到延安市教育局申请到一个教学楼建设项目,并很快实施。不久,一座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禹居中学的校园里。他又跑到乡上、县上争取支持,配齐了教学设备,师生们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教学楼。

  禹居中学变了,里里外外都变了。人们说:“禹居中学能走在全县乡镇中学前列,武晖不容易。”

  不容易的事还有很多。1993年,武晖调任永坪镇教委主任,正遇上全县狠抓“普六”,要求乡镇农村学校“班班都要有教室,人人都有课桌凳”,入学率必须达到99%。

  武晖对永坪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说:“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加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听,武晖说得对,就与延长石油公司结成共建单位,很快建起一座五层教学楼,永坪村一步迈过了“普六”关。

  按照同样的思路,永坪镇多方筹资,所有学校都实现了“普六”达标。

  2000年,武晖调到永坪中学任总务主任。四年里,他与校领导一起,搞规划、跑项目、找资金,又当协调,又当监工,人不歇脚,脚不停步。一座公寓楼、一座教学楼、一座餐饮楼相继拔地而起……终于让永坪中学彻底变了模样。

  2014年,武晖退休了。临走之前,他独自来到校园里,东走走,西望望,舍不得离去。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武晖想,他没有辜负生命的意义!

  《梁家河》

  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由央广十佳播音员主持人苏扬、黎春倾情播讲,后期制作精益求精。用最优美的声音和最专业的制作,呈现精彩的“有声版”《梁家河》。

  2015年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往期回顾

  《梁家河》第一集:近平回来了

  《梁家河》第二集:美味的酸菜

  《梁家河》第三集:“逃离”

  《梁家河》第四集:“北京娃 村里娃”

  《梁家河》第五集:修身

  《梁家河》第六集:我就是一个农民

  《梁家河》第七集:沼气专业户

  《梁家河》第八集:要为人民做实事

  《梁家河》第九集:泪别梁家河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