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中国纪实·2018】扶贫先扶志 看合肥下塘人如何“点饼成金”

2018-07-20 09:29:0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范琪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雅琪 李岩 阎蔚 武诗韵 王司辰): “扶贫先扶志”——窗外矮矮的土房上刷着红红的字,里面却不像有人在住。一路上有点冷清,零星碰到几位行进的路人,看起来都是村里上了岁数的长辈 。据说不少“贫困户”在本地一个烧饼培训基地“回个炉”竟成了“致富户”。于是我们一行人来到长丰县,看看他们怎么“点饼成金”

下塘烧饼培训基地

  进了烧饼培训基地,里面可真是“热”“闹”,外面骄阳似火,不大的屋里更是被炭火烤得蒸腾。三四十号身着白褂的男女围在面案,炉火旁专注的跟着师傅揉面,打饼。

  下塘烧饼是安徽合肥传统名吃,起源于汉代。烤制烧饼的工具,上为天锅,下为地灶。灶中生起木炭火,发面里裹上鲜肉,搓圆按扁,再满满地拍上芝麻,揪起来,一个反手翻在手背上,贴在泥封的天锅上,待面饼隆胀起来呈现金黄色,这饼便可以用铁钳夹出待客了。白居易诗有“面脆油香新出炉”,用来形容这下塘烧饼可谓再合适不过了。

下塘烧饼协会会长葛德贵

  烧制过程听起来容易,想做出地道的下塘烧饼还需要扎实的手艺。葛德贵说:“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

  下塘烧饼培训基地会长葛德贵这样形容他传授的烧饼制作诀窍。烘烤烧饼用的是穹形吊炉,炉壁悬在炭火的上方,火势能够达到均匀。此外,和面、揉面、烘烤均有一整套工序的完美操作,才能使烧饼酥脆可口,还有冷却后不变硬的特点,非常符合现代社会快餐速食需要。下塘烧饼不仅走出了下塘镇,还走到了合肥、上海、南京、烟台等地。

  自2017年第一期“下塘烧饼”技能培训班正式开班,目前经过培训的烧饼制作从业人员已达800多人,据了解,接受过培训的人员目前的人均月收入达7000元左右。

  长丰双墩镇罗北村村民陶有仓和叶道翠夫妇曾在广州打工多年,每天起早贪黑,每月总收入4000元,依然无法供养留在老家的父母和养育带在身边的两个女儿。想起当年在广州打工的生活,陶有仓难掩辛酸。陶有仓说:“以前在外打工没有技能收入很低,两个女儿带在身边各种费用又很高,根本攒不下钱,早晚都想回到老家,但是回家又不知道干什么。我们是困难户,长丰县政府又有这个精准扶贫的政策,在下塘烧饼培训基地对我们进行了培训,这些都是免费的。”

长丰双墩镇罗北村村民陶有仓和叶道翠夫妻

  下塘烧饼培训基地除了对他们进行了免费的培训,还帮他们开了家烧饼铺。现在烧饼铺每天都至少能卖出一千个烧饼,净赚上千元。今年他们盖起了二层小楼,他们用勤劳和技能真的将土烧饼烙成了黄金饼。说到这些,叶道翠就笑得合不拢嘴。叶道翠说:“我们真的是穷怕了,说句心里话人一穷到哪里都被看不起。我们下定决心做烧饼,只要能挣到钱我们不怕累。现在和原先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几年都见不到父母一面,过年我们都不回,房子下雨天会漏雨,要用油布盖在床上。现在我们住上了120平米的房子,装修就花了20多万。我们现在回到家就不想回去了,能在家多陪陪孩子,看看父母。”

  下塘镇烧饼协会会长葛德贵告诉我们,像这样的贫困户,通过打烧饼摆脱贫困状况的实例还有很多。协会配合政府,以特困户、低保户为精准扶贫对象,一对一,手把手加大力度培训,使贫困群体早日掌握技能,协会将优先、重点推荐贫困人员走向从业岗位早日脱贫致富,让更多的青壮年愿意回到家乡安身立业。

烧饼培训中的学员

学员学习贴烧饼

食客品尝刚出炉的烧饼 

食客品尝刚出炉的烧饼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