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贷”助力京郊农户增收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落在细微处
怀柔板栗收购大户马振森(摄影:陈敏玲)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陈敏玲、周剑锋):从每年10吨到每年2300吨,翻了230倍,这是北京怀柔区渤海镇板栗收购大户马振森20多年来板栗收购规模的变化。刚过去的9月收购季,他的板栗销售额近三千万元人民币。北京的怀柔区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板栗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直接关系到几万户农民的生活。作为支持板栗产业发展的政策之一,北京农商银行创新推出“板栗收购贷款”,通过帮助马振森这样的板栗收购大户,助力栗农增收,带动了当地近千人就业。
怀柔板栗以其含糖量高、营养丰富、口感香甜糯软而闻名。渤海镇的每家每户,甚至每人都有栗树。板栗怎么卖出去?这些年,当地农户马振森的想法也有变化:“国家放开政策以后,当时的想法就是把自己家的板栗销售出去就完了,经过几年摸索,发现可以做代购、代储。”
怀柔的栗树多长于燕山山脉,成熟于每年的九十月间,须人工采收,如果处理不及时,果实容易霉烂。个体栗农没有贮藏条件,栗子采收后两三天就会变质。
因此,一批有经验的农民专门从事板栗的集中收购,被称为“板栗收购大户”。马振森就是其中一员。
在收购初期,马振森和其他收购大户都面临资金问题。马振森从栗农手里收购板栗时需要赊账,待卖给下游客户获得收入后才能把钱结算给栗农。但如果后续销售不佳,栗农们就没有收入保障了。
马振森说:“当时,我们就是个农民,一点钱没有,都是朋友借,东挪西凑,和老百姓赊做起来的”。
由于缺乏资金,马振森想过向银行贷款。然而,由于板栗收购大户和农民进行的是一对一的现金交易,既没有采购合同、销售合同,也没有转账记录,难以满足银行的授信要求。
经过多方调研,北京农商银行于2012年推出“板栗收购贷款”。这是专门为渤海镇的收购大户们“量身定制”的支农贷款。北京农商银行怀柔支行三农与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王山说:“第一个问题,采购合同。我们借用了政府的信用。由于当地政府对板栗收购大户都是非常了解的,所以我们要求当地镇政府给我们出示一个板栗收购大户的名单以及每个大户预计收购的产量来解决采购和销售合同的问题。第二点,针对现金交易,我们采取的是自主支付,由客户来安排资金使用。第三点,贷后发票,解决用途的真实性,这个问题,我们采用的是多种方式结合:第一,我们要调查他每天的收购日记账;第二,在板栗收购期间,我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去现场检查,留取照片来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了能不能贷的问题,还要考虑到怎样方便贷。
“板栗收购贷款”采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的贷款模式,即一次核定授信额度,在期限和额度内可循环使用。北京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梁崇茂表示,“板栗收购贷款”,一方面满足收购旺季时,板栗收购大户“期限短、周转快”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适应板栗储存、深加工导致回款期长、跨季节收购的经营特点,“我们这款产品为什么说针对性非常强呢?原来的农户贷款一年,我们这个贷款批三年,但单笔贷款的使用不能超过九个月。这里既体现了灵活性,同时也是针对板栗收购特殊性。为什么给九个月?一般情况下,板栗收购从八月开始,陆陆续续到明年的三、四月,基本就卖完了。我们的产品从风控的角度来讲,在你收购的时候迅速给你,你卖完了板栗马上就得还给我。”
“板栗收购贷款”助力板栗购销渠道畅通,不仅推动了怀柔区板栗产业的发展,也帮助了板栗农户增收致富。在刚过去的板栗收购季,马振森从北京农商银行借来300万,他的收购更有底气了。马振森说:“原来资金很困难,给老百姓打过白条,这个(资金)来了以后,给老百姓不打白条,给老百姓现金兑现。第二,有了贷款,我手里有钱了就不怕外商来压我,用我自己的钱把(板栗)搁进冷库里,你给我价格合适我出售,不合适我存着。如果不是农商行给我300万,我得多着急啊。”
截至目前,“板栗贷”已累计投放1.23亿元,且没有一笔不良贷款,惠及北京、河北等地农户超过1.6万户。北京农商银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梁崇茂说:“通过对收购大户的支持,实际也相应带动了当地栗农的收入。2012年我们做这个(板栗收购贷款)产品时,据初步了解,当时产量为400万公斤,产品出台以后,贷款放出去以后,它(板栗)的收购价格提高了一块钱,实际等于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如今,栗农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怀柔区板栗年产量稳定维持在一万吨以上。多年来,没有一颗栗子“载”在栗农手里。马振森说:“这么多年,可以这么说,全区老百姓,没有一个栗子载老百姓手里。如果再打电话,说手里有栗子,我还给他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