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改革开放40年40人】瑞士农场主的中国情结

2018-11-24 12:51:0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米勒展示游览桂林时拍下的照片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张婧昊、易歆):瑞士苏黎世附近,有一位名叫米勒的农场主。他从2007年起,每年都会去中国旅行,还与自己的邻居、亲戚和朋友组成旅游团一同前往。回到瑞士后,他们会把照片编辑成图册,并举行分享会,让更多的瑞士人了解中国。

  20年前,米勒在苏黎世附近经营着一家雇员近百人的大型农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朋友——郭松雄。郭松雄后来又带了许多中国朋友到米勒的农场参观、采摘,了解瑞士的现代农业,这样一来二去,米勒就与许多中国人建立了友好关系。

  也是在这样的交流中,米勒对中国的兴趣日渐增长。2007年,米勒决定亲自去中国看一看。这一去就停不下来,中国行成了米勒每年的固定行程。米勒说,由于自己经营农业,所以除了大城市外,还很喜欢乡村,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他都去过,还住在中国农民家里。去中国的次数愈多愈发现,中国不仅有历史和文化,自然景观也很美,中国人民非常勤劳善良。连续十几年的中国行,他感受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十几年的经历令我见证了中国的变化,最为印象深刻是中国大力开展乡村建设,包括在通电、通水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还拥有很多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每次与他们交流都是很有意思的经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一般地理环境也非常优美。我还感受到,近些年中国高铁的建设使得在中国旅行更为便利,能够很快地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

  米勒独特的中国经历引起了周围其他瑞士人的兴趣。所以从2010年开始,米勒干脆组织了一个旅游团,带着自己的邻居、亲戚和朋友们一起去中国。这个旅游团每年9月或10月出发,一般会在中国旅行15到20天。回来后,大家把在中国拍摄的照片印刷成册,到来年1月份举行一个照片分享会,邀请更多的瑞士人参加,这样又会有新的朋友加入到接下来的旅行中。

  克里斯汀娜是米勒的朋友,今年第一次参加米勒的旅游团,到访了中国。她表示,之前对中国的认识非常模糊,而到中国以后,一方面被中国的辽阔所震撼,另一方面也转变了对中国人的印象。她说:“我以前认为中国人很严肃、不爱笑。通过这次旅行,我感觉中国人都很开心,很喜欢笑,和想象中的安静、不爱说话形成了一定的反差。我还会再去,目前只看到很小的一部分,越了解中国越觉得应该了解更多。”

  米勒的农场位于苏黎世市郊,其温室大棚里种植了诸如女鞋草、猪笼草、香草、蝴蝶兰等精美花卉,以及柠檬、辣椒和瑞士人家常吃的沙拉菜等。随着这些年中国的快速发展,米勒的农场也和中国有了业务往来。米勒还特别介绍说,他的生姜品种是从中国进口的。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米勒认为,中国人的守时、勤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并表示非常理解中国重视发展的意愿。他说:“中国与瑞士尽管人口差距很大,但两国人民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中国人民和瑞士人民都很勤劳守时,都希望能够取得成就,不断进步。我很了解中国历史,也知道近代其他列强曾侵略过中国,因此我很能理解为什么中国这么重视把国家变得强大,要建设一个成功的经济大国。”

  米勒的好友马丁,随着旅游团两次到访过中国。他认为,中国经济更快发展得益于开放政策的巨大推动力,“中国对外开放无疑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根本原因。”

  2019年,米勒和朋友们还将继续踏上他们的中国之旅,这一次他们计划重走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国境内部分,细细品味沿线风土民情的魅力。

  中国驻苏黎世兼驻列支敦士登公国总领事赵清华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瑞民间交往不断深化,2017年“中瑞旅游年”双向旅客突破14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瑞士人也开始了解中国,一些像米勒这样的瑞士人还和中国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赵清华说:“瑞中协会名誉主席瓦格纳博士36年前促成了苏黎世和昆明结为中瑞首对友城,至今仍活跃于推动两国地方交流合作。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金士博教授40年如一日关注中国水方面的问题。瑞中经济协会前主席哈瑞华在给我的信中,将中国比作‘第二故乡’。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中国发展了,是他们的机遇,中国遇上困难,他们也感同身受。”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