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回国
青铜“虎鎣”[yíng]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11日下午,中国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yíng]入藏仪式在国博举行。据悉,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流失海外百年后,近期终于回归中国。
西周晚期文物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今年4月,青铜“虎鎣”本将在英国拍卖,国家文物局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展对“虎鎣”的追索工作,最终促成流失百年的文物归国。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国家文物局在得知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相关消息后,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相关拍卖机构组织、国内外媒体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外交、商业、舆论等多种途径,推动青铜‘虎鎣’返还工作出现积极的转机。4月底,青铜‘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会同我驻英使馆和国家博物馆,稳妥有序地开展了青铜‘虎鎣’的鉴定、接收等各项工作。11月23日,青铜‘虎鎣’安全抵达北京。”
据中国著名考古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孙机介绍,青铜“虎鎣”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和特殊的用途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它的用途呢是在敬神的时候,在这个敬神的香酒里边再加上香料,让这个香酒的香味更香,它底下拿柴火来烧,很快就沸腾了,冒着蒸汽,这个蒸汽就是让神来闻这个香味,它这个用途也比较特殊。而且有铭文的、能够确定的‘鎣’现在知道的一共不超过8件,所以这是一件非常稀有、非常珍贵的一件文物。”
实际上,中国是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近年来,中国国家文物局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说:“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积极推进流失文物索返工作,在国际公约的框架下,与美国、意大利等20个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为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启动了海外藏青铜器、敦煌流失文物等多项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调查项目,为主动开展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奠定了基础。不断探索促进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成功地促成了包括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在内的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透露,回归的珍贵文物将通过展陈等方式与广大观众近距离接触,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让人民受益。“近年来,先后将商代子龙鼎、北宋木雕观音造像、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铜像等一批重要文物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些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在国家博物馆‘活起来’,在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与国人零距离对话。两个月前,国家文物局将九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精品划归国家博物馆收藏。今天‘虎鎣’入场以后,我们会妥善保管、深入研究、做好展陈工作,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