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猫漫画第7期】通讯飞跃的40年
要说改革开放40年间变化最大的领域是什么?大猫我觉得是通讯。从改革开放初期去邮局寄亲笔信到现如今随时随地微信聊天、视频通话,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改革开放40年国人通讯方式的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电话并未普及,电报按字收费,价格昂贵,书信仍是人们主要的通信手段。收到家信的欢喜,寄出信后的期待,见字如面,纸短情长都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美好回忆。
1978年,全国邮电局所仅有4.96万个,邮路总长度486.33万公里。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到2017年末,邮路总长度达到938.47万公里、邮政营业网点27.80万处,分别是1978年的1.9倍和5.6倍,大大提升了邮政服务质量和速度。
1981年国家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施开放政策,当年流行的还是这种拨号盘式电话机。但由于安装及通话的费用昂贵,很少有家庭能够安装得起一部电话,遇到急事,普通百姓还是跑到邮局使用公用电话。
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正式进入中国。九十年代,寻呼台如雨后春笋般在我国遍地开花,上班族、生意人几乎人手一部BP机。BP机的出现,也加速了公用电话亭的建设。投币式、卡片式等各种公用电话陆续出现在大街小巷。“有事儿您呼我”成了当时的流行语,BP机一响,立马奔向公用电话亭回电话的情景,也是许多60后、70后难忘的记忆。
紧随其后, 人称“大哥大”的移动电话这时候也开始在中国登堂入室。售价几万元的“大哥大”不仅仅是通信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开着桑塔纳,打着“大哥大”,是当年的成功标志。
90年代中国通讯业飞速发展。1995年5 月 17 日,当时中国电信管理机构——邮电部正式宣布,向国内社会开放计算机互联网接入服务,第一代网民开始正式“触网”, QQ 、MSN等即时通讯软件也陆续出现,电子邮件逐渐开始在中国普及。通讯行业的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沟通习惯。
进入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手机彻底完成了从“贵族”到“平民”的转变,从一种奢侈品演变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成为了人们沟通的主要方式。移动通信技术在近20年间由2G发展到3G、4G以及即将来临的5G,手机的外观、性能不断更新换代,海量的应用和飞速的网络使得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并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订外卖、看电影、网购、出行等等都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解决。对智能机的依赖同时也让不少人成了“低头族”。
到2017年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4.17亿户,是1988年的47.25万倍,互联网上网人数由1997年的62万人激增至2017年的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
从“见字如面”的书信到随时随地交流的微信,40年来通讯方式发生了超乎想象的变化。变的是沟通的方式、传播的媒介,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