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中国“阜新玛瑙雕”技艺传承后继有人

2019-05-06 09:11:0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曲金娜

李洪斌为记者讲解玛瑙雕“素活”作品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朱宛玲、葛蕊 阜新台 杨洋):辽宁省阜新市是中国主要玛瑙产地之一,玛瑙雕刻工艺享誉海内外。2006年,“阜新玛瑙雕”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项技艺难在哪里,现状又如何?现年80岁的“阜新玛瑙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洪斌老人为我们一一道来。

  李洪斌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玛瑙雕刻技艺,专攻玛瑙“素活”。这项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何在?他告诉我们:“首先选料难,玛瑙料都很小,成型的大块料很少,不适合做素活。所以要做出一件素活就很难。雕刻方面也很难,因为(玛瑙)硬度高,像玻璃一样,还脆,所以雕(刻)也难。”

  素活作品多选取质地颜色比较纯正朴素的玛瑙料,作品的器型与纹饰也相对固定,主要是炉、瓶、熏等器物,作品要想出类拔萃,靠的就是雕刻工艺。比如我们常在博物馆里见到的带链条的壶,那链条可不是单独雕刻出来再接到壶身上的,而是跟壶身一起,用一整块原料雕出来。如果链条的哪一环雕坏了,那整件作品就白做了。

一个刚设计好的带链壶

  “你做个杯子,做得三圆四不圆的,就没人要,必须把它做得规规矩矩的,造型要美。这样就需要功夫,也就是时间。时间达不到,工艺也就达不到要求。工期长、造价高,买的人少,所以这活儿就没人干了。”正由于玛瑙“素活”对工艺要求既高又精,花费时间长,制作成本高,成品价格高昂,购买群体相对较小,很少有人愿意学“素活”。很长时间里,阜新只有李洪斌一人在坚持玛瑙“素活”作品的创作。

  “干到现在,主要是坚持。我为什么坚持?阜新要再有一个做素活的,我就不干了。我一看都做‘雅活’,没有做素活的,就我一人做,我要不干,那就后继无人。所以我就坚持到现在。现在做素活的多了,我的徒弟也多了,我的心里就安慰一些。”近年来,阜新当地政府对玛瑙雕的传承越来越重视,相关保护和抢救政策陆续出台。李洪斌也收了不少徒弟。现在,能自主设计、雕刻玛瑙“素活”作品的徒弟也有一些,玛瑙“素活”技艺后继有人,让李洪斌颇感欣慰。“我在阜新带的徒弟不少,前后一百多。这里头有没有人能做出像样的作品?有。能做设计、做出成品的,不是一个两个。所以我现在心里挺安慰,后继有人了。就是我不干了,我的徒弟也能把我的技术和作品品种传下去。”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