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多彩亚洲 美美与共】从《又见敦煌》到《又见马六甲》:再现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风采魅力

2019-05-07 10:18:5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汪欣蕊

  在中国敦煌,许多游客正在《又见敦煌》的剧场里感受着丝绸之路穿越千年的文化交融。与此同时,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情景体验剧《又见马六甲》正向人们展示着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古城的沧桑变迁和文明互通。

  对于导演王潮歌来说,从《又见敦煌》到《又见马六甲》,这是她和团队献给亚洲这块拥有悠久绚烂历史和交流互鉴文明的土地的一份敬意。

  这是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的演出现场,整个剧以史诗的笔法传承丝路文化,采用“穿越式观演”的模式,在剧场中,行五十步,已穿越百年;行百步,已穿越千年;在不知不觉中观众已被分成了十六组,分别进入不同的“洞窟”,与“古人”对话。

  观众:感觉很真实,好像穿越时空了,跟它真的接触了。

  观众:让我又回到了莫高窟,感觉让我再看一次我也愿意看,感觉又梦见了飞天。

  导演 王潮歌:敦煌是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最大的驿站和最大的城市,两千年来它的名都没改过,就叫敦煌,这条路其实要从张骞开始算,已经有2100多年了,我们顺着这条路,东亚、西亚,整个的亚洲文明,慢慢慢慢在走。我认为这条大陆从罗马到长安,现在也依然会通到全世界去,在这条路上走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的人,还有我们的友谊和我们的信念。

  在《又见敦煌》中,索靖、张骞、王道士穿越时空向人们走来;莫高窟壁画中美丽的仕女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情感和故事;菩萨、飞天幻化为母亲的形象,永久地照料世间,将慈悲、胸怀与爱娓娓道来。王潮歌希望观众走进亦真亦幻的寻梦空间,在黄沙漫舞中,和演员一起融入了丝绸之路这条文明之路、历史之路上。

  导演 王潮歌:《又见敦煌》今天的演出到去年一年,我们也有60万人购票看了这个演出,其实我觉得这60万人都成了一个种子,他们更好的理解了,古丝绸之路怎么一步一步走来,也更好的理解了今天的“一带一路”,今天的新的丝绸之路,怎么一步一步再走(下)去。希望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亚洲人还是欧洲人,都能够收到我们中国人对文明的一种敬意。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六人核心小组成员,王潮歌曾担纲过多部“印象”“又见”系列的总导演、总编剧。在王潮歌的作品中,先锋前沿的创意里充满着对历史的温情,多元的艺术表达中传达出东方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因此当马六甲投资方看到王潮歌的作品后,就积极邀请她和团队来为这座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量身演出。马六甲州为马六甲王国的故地,也是马六甲海峡这条海上生命线的咽喉所在。历来商业十分兴盛,东西方移民聚居于此。在马六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时,《又见马六甲》正式首演。

  《又见马六甲》中,马六甲横跨6个世纪的“前世今生”被娓娓道来,绚烂的光影、动人的情节、如梦似幻的低吟浅唱,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越到600年前,重温郑和下西洋的瑰丽旅程。

  这也是“又见”系列第一次走出国门。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这部作品让王潮歌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异国他乡,一个外国导演,如何将“异乡”的古往今来讲得如同“故乡”。为此,王潮歌和她的团队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深入研究马六甲的历史、文化、传统、居民,采风足迹几乎踏遍了马来西亚的每一个角落。

  导演 王潮歌:我们强调的是,我们要站在马来西亚人的立场上,我们要站在马六甲的立场上,就是从我们内心,如果尊重对方,或者把对方的文明放在一个非常首要的位置上去理解的话,其实我们的作品,也会让他们觉得满意,尊重和包容其实是人民和人民之间友好的基础。

  《又见马六甲》从2018年7月7日首演至今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六家旅行社已和《又见马六甲》签署长达3年,价值超过一亿令吉的票务承购协议,预计每年可达到至少6千万令吉净利。马来西亚官方更期待在“2019马六甲旅游年”,《又见马六甲》将带动达到接待2000万名游客的目标。不仅如此,这部由100余位中国工作人员和200余位马来西亚本土演员合作完成的作品,是共同献给亚洲这块拥有悠久绚烂的历史和包容互鉴文明土地的一份敬意。

  导演 王潮歌:陆上丝绸之路,就叫《又见敦煌》,海上丝绸之路叫《又见马六甲》。我觉得丝绸之路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它是人类文明的,很重要的一条大路。艺术是全人类都听得懂的语言,它胜过万千语言,它能够让我们人和人之间,地域和地域之间,文明和文明之间,属于同一种语言沟通。那我认为艺术家,我就觉得我应该在艺术上做这样一个事情。

标签: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