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约翰·拉贝在中国30年”事迹展在京开幕

2019-09-04 17:07:1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大爱生命 追求和平——约翰•拉贝在中国三十年事迹展》开幕式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武诗韵):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弘扬约翰·拉贝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9月3日,《大爱生命追求和平——约翰·拉贝在中国三十年事迹展》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主办,(德)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北京和平教育基金会协办。奥地利共和国驻华大使石迪福博士及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联合大学有关同志出席,有关专家学者、北京联合大学师生代表等约200人参加。

  1911年至1938年间,约翰·拉贝先后在北京、天津、南京生活工作。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领导着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他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151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约翰·拉贝在华近30年的足迹。

  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首席专家梁怡教授2003年在德国作高级访问学者时,碰巧住在约翰·拉贝的嫡孙托马斯·拉贝家里。机缘巧合,梁教授发现了约翰·拉贝在北京生活工作期间留下的5本日记,回国后将这5本日记《我眼中的北京(拉贝日记北京卷)》编译出版。日记记录了约翰·拉贝眼中的老北京风土人情,视角独特。梁怡教授说:“约翰·拉贝刚到中国的时候是一个26岁的年轻人。他在中国生活的30年中有17年是在北京度过的。日记详细描写了北京的市井生活,比如满人和汉人有大脚小脚的区别;外国人无福消受京剧;他戏称小孩梳着四个朝天辫有‘避雷针’的作用……你看到那儿就老想笑,在这些生活点滴中他积累了和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有趣的细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拉贝。”

  本次展览以颂扬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主线,设立了“亲人”“恩人”“友人”三个展览板块。梁怡教授认为:“他的顶峰是1937年在南京,但是考虑到他和中国人民整个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我想“亲人”的定位应该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恩人”是指大屠杀救人的这件事。这是特别感谢他的。“友人”是指他们家现在已经是第四代了。他的儿子和女儿出生在北京,他的外孙女在上个世纪60年代把《拉贝日记》南京卷捐献出来,他的孙子托马斯20009年把北京日记让我们出版了。2018年他把南京大屠杀整个的影印版给了中央档案馆。现在托马斯的儿子,也就是第四代也开始学中文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友谊的延续过程。”

  歌剧《拉贝日记》中,约翰·拉贝说:“中国人善待我三十年,所以我这个时候不能走”。他回到德国后一度陷入贫困。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意外收到了2000美元的汇款,落款写着南京人民,并且每个月都能收到日用品。习近平主席曾高度赞扬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托马斯·拉贝表示,他为祖父感到自豪,希望展览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历史,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

  除《大爱生命 追求和平——约翰·拉贝在中国三十年事迹展》之外,本次活动还包括9月2日举办的约翰·拉贝北京交流中心揭牌仪式和“约翰·拉贝与中国”学术研讨会。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