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中阿建交七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一】同行七十载•外交篇

2019-11-22 10:03:1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从1949到2019,中国与阿尔巴尼亚携手同行七十载。

  七十年,从“天涯若比邻”的好战友,到“一带一路”的好伙伴,中阿关系在风雨中磨砺,在曲折中向前,也在经历大起大落的考验后,稳步走入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中阿建交70周年之际,让我们以岁月为梭,以历史为卷,共同勾画难忘的过去,一起编织属于两国以及两国人民的美好未来。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曲宁、张卓、张燕、艾达):从意识形态道路上的分分合合,到务实合作进程中的平等互利,七十年来,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双边关系历经了坎坷,得到了沉淀,也在新时代获得了新发展,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1949年11月21日,新中国刚刚成立就收到了一封来自阿尔巴尼亚政府建议建立外交关系的照会。阿尔巴尼亚前外交部长、时任阿尔巴尼亚驻莫斯科公使馆一等秘书的雷兹•马利列,是阿方在莫斯科向中方递交这一照会的亲历者。他在回忆录中描写了当时的情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同时也引起了莫斯科外交使团的格外关注,被认为是一件非同一般的事件。中国新政府刚一宣布成立,我便接到本国政府的指示,立即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递交关于建议两国建交的照会。”

  两天后的11月23日,北京复电:“热忱欢迎立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自此中阿正式建交,阿尔巴尼亚也成为最早一批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

  经过积极认真的筹备,1954年中阿两国互建大使馆并互派大使。阿尔巴尼亚派出副部级高官奈斯蒂•纳赛出任驻华大使,而中方则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派时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的徐以新出任驻阿大使。

  随着外交关系的确立,中阿双方逐渐在经济、文教等领域有了一些往来与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在华约内部推行的大国沙文主义不断发酵和一系列新情况的出现,使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因为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共同目标逐渐靠近。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中苏两党代表团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冲突,两国矛盾公开化。此时,阿尔巴尼亚站出来表态支持中国,并在后面的多次共产主义运动会议上与中国站在一起。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苏联分别于1960年和1961年中断了对中国和阿尔巴尼亚的援助项目,这也直接促成了中阿关系的迅速升温。

  回首这段历史,中国驻阿尔巴尼亚第十任大使范承祚先生说:“1960年是个非凡的年头,中阿关系整个方方面面都在上升,如果我们现在写中阿特殊关系的话就从1960年写起。”

  此后,中国与阿尔巴尼亚逐渐走近,成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亲密伙伴,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中国对阿开始了大规模、多方位的援助。阿尔巴尼亚则认为中国作为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应该加入联合国,代表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声。因此,阿尔巴尼亚作为倡议国之一,在联大进行了多年提案,希望帮助中国重返联合国。在经历了多方努力后,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终于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中阿两国一直携手同行,力求共同发展。中国在工业、农业、军事等领域帮助阿尔巴尼亚进行升级建设,阿尔巴尼亚的橄榄种植技术也来到了中国。地中海的优质树种——油橄榄树从阿尔巴尼亚引进到中国后,经阿国专家的指导、培育,在中国的云南落地生根,还发展起了深度加工。这个时期两国人文交流也更加多姿多彩:中国引进的多部阿尔巴尼亚电影丰富了国人的文娱生活,阿艺术家参演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增进了中阿两国艺术家间的交流,互派留学生也让两国人民的心贴得更近……

  自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虽然中阿关系受国际形势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很深,但两国政府间的广泛交往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同时也将友好情谊深深根植于两国人民心中。

  进入七十年代中后期,国际环境悄悄发生着变化。此时的中国希望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国家现代化。1978年,中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但此时的阿尔巴尼亚领导集体仍然奉行自我封闭,意识形态为纲的“极左”路线。两国因为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而这一根本分歧的出现导致中阿关系一步步走入了低谷。

  但在中阿仅保持“形式外交”的时期,两国人民间的情谊并没有被阻断。阿尔巴尼亚民众自发在街道两旁挥手送别中国专家撤离的车队;阿尔巴尼亚学生向中国驻阿使馆写信表达对中国取得的建设成绩的祝贺……埋藏在人民心中的友谊火种始终都没有熄灭。

  阿尔巴尼亚前外长白思尼克•慕斯塔法伊认为正是这种根植于两国人民间的友谊为两国关系回归正常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我想说的是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期间,阿尔巴尼亚扮演着中国的好朋友的角色。无论后来中阿在政治层面的关系如何跌宕起伏,那段时期建立的人民间的友谊还是为两国关系后来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时光荏苒,到了1986年,当第十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作递交国书时,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表示愿与中国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中阿两国关系向正常化迈出重要一步。1988年,中阿两国外长在联合国举行会晤,双方表示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改善。1989年,阿派出副外长率领的代表团访华,这是自七十年代后期中阿关系冷淡后,阿政府向中国派出的第一支政治代表团。此后,两国关系逐步走出低谷,经济、人文领域交往不断增加。

  1996年,中阿两国关系迎来重大发展。应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阿尔巴尼亚总统萨利•贝里沙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访问期间,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共和国联合公报》,一致认为长期、稳定地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国的利益,从而为两国关系在新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中阿两国关系的发展更加务实。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建立,阿尔巴尼亚积极参与其中。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后不久阿尔巴尼亚就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同推动下,中阿两国高层领导人多次实现会晤,促进了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阿尔巴尼亚著名经济学家、政府经济顾问拜德拉齐•米洛教授认为阿尔巴尼亚从机制和倡议的不断发展中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许多外国专家都认为中国的政策是合作的政策、包容的政策,对此我深表赞同。比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经济的全球化。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阿尔巴尼亚市场,阿尔巴尼亚也从中受益。”

  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曾在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来华出席活动。在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专访时,他表示期待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如今的阿尔巴尼亚,“面对新局势,我们愿意通过加强交流来为两国人民创造深入了解的机会。我本人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人来到阿尔巴尼亚旅行。通过来阿尔巴尼亚旅游,他们将会在饱览风景的同时看到如今的阿尔巴尼亚。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阿尔巴尼亚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中国朋友。”

  进入新时代,中阿两国的交往呈现多领域、多层次的特点,也结出了累累硕果。“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框架下,每年举行的两国总理的双边会见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阿议会多党派代表团和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功互访。中方累计对阿投资超过8亿美元并成为阿主要投资来源国。旅游合作成为中阿务实合作新亮点,2018年中国公民赴阿旅游人数同比增幅超过60%。地拉那孔子学院的开办进一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深入了解。两国的地方交流也异彩纷呈,双方多个城市、省份缔结友好关系……这些都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2019年9月24日,在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招待会上,阿尔巴尼亚总统伊利尔•梅塔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阿两国关系的未来,“我们具有传统友谊的两国关系得到了持续巩固,并且这种关系是开放的,是对两国和两国人民都有益的。我对双方在贸易、投资等各领域的关系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七十年前,中阿两国关系的巩固和加强始于意识形态,但在七十年风雨兼程中,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终于在风雨之后得见彩虹。今天,两国外交在平等、务实、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为双方多领域、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构建了宽广的舞台,夯实了稳固的基础。在新时代,双方也将继续携手,为建设一个更为美好的、属于两国以及两国人民的美好未来而共同努力。

标签:

为您推荐

新闻
娱乐
体育
军事
汽车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