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正文

【新春走基层】在穿越中蒙俄的“中华第一车”上当车长

2020-01-22 18:56:0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张群

列车长陈响从k3次列车前走过。摄影:沈湜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沈湜)每周三的早上6时许,有着“中华第一车”之称的k3次列车都会停靠在北京火车站站台。如果不是车身上的中国国徽以及下边悬挂的“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的水牌,你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列短途的“小慢车”。列车从中国首都北京出发,纵贯蒙古国后再西行五个时区,穿越辽阔的西伯利亚,历时131小时31分钟,行驶7818公里,最终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陈响,本次列车的列车长,今年是他值乘的第16个年头。“从2012年‘中俄旅游年’和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始,这趟列车便受到了旅游者的关注。如今,每到6月初,旅游团几乎将列车上的位置全包了,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陈响说。

旅客在站台上拍照留念。摄影:沈湜

  早上7时许,旅客陆续进站登车,部分旅客拿着相机在站台上拍照留念,这样的场景陈响已经习以为常,有时还有旅客要求和他合影。能成为“中华第一车”的车长,陈响很是自豪。“工作虽然辛苦,但我很自豪,毕竟我代表的是中国铁路人。”

列车员正在往各个车厢连接处的锅炉中加煤。摄影:沈湜

  7时23分,列车准时驶离站台。列车一路北上,随着纬度的变化,温度直线下降。列车行驶的路途上有很多非电气化线路,不能采用机车供电,而要加挂发电车厢,在中途加油又不安全,所以K3次列车没有使用新型的空调车,依然用着传统的“绿皮车”。在冬季,无论是锅炉取暖、餐车做饭还是茶炉烧水,都还使用煤炭作为燃料。“列车常年运行在寒带,一年中有9个月的采暖期。从北京到莫斯科,一节车厢要燃6吨煤,全部是由列车员用铁桶一点一点装入煤箱,再一锹一锹铲入锅炉冬季的俄罗斯境内零下40多度,列车往返运行13天,列车员要24小时不间断添煤烧火,以保证车内的温度。”陈响介绍到。

陈响在车厢内。摄影:沈湜

  车组成员清一色的男性。因为车上工作任务重,对身体和精神都是很大的考验。每节车厢的工作由两个列车员轮流负责,规定是8小时一换班,但由于在一些站点需要两个人同时工作,一个人每天其实只能休息5到6个小时。如果碰到边境检查,列车员们还要连续工作超过12个小时。虽然每节车厢都设有乘务室,但为了保证车厢内的温度,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车厢连接处看看锅炉运转是否正常,所以列车员在乘务室休息的时间其实很有限。

陈响与同事进行工作沟通。摄影:沈湜

  2019年初,陈响随车到达莫斯科,同一时间,在北京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妻子一边带孩子,一边在医院照顾父亲。“后来家人扛不住了,才给我打电话,我脑子瞬间一片空白。但我还是硬压下焦虑的心情,做好列车上的每一件事情。”他回忆道。等到了北京,他直奔医院,整整一个月守在病榻前,终于盼到了父亲恢复意识。

陈响和妻子通了视频电话,嘱咐妻子照顾好父母和孩子。摄影:沈湜

  列车在铁轨上疾驰,窗外的景色不断变化,陈响的心里五味杂陈,因为今年除夕他又无法与家人团聚了。晚饭过后,陈响和妻子通了视频电话,嘱咐妻子照顾好父母和孩子。对于铁路人来说,春运是掺杂着乡愁和感动的。“怎么可能不想家呢,但是不遗憾。旅客的一声‘过年好’,是对我们列车员最大的认可。”

两位外国旅客向车窗外打招呼。摄影:沈湜

  21时30分,车辆抵达二连(二连浩特)站,因为中蒙两国铁轨轨距不同,所以列车要在这里的国际换轮库对列车车轮进行更换。次日凌晨,更换完车轮后的列车驶出二连站,载着旅客继续它的旅程。此时,列车员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乘客已经进入梦乡,而在他们的梦中,也许就是那遥远的莫斯科。

标签:一带一路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