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的石泉县,是远近有名的蚕桑之乡。
近年来,当地对传统蚕桑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使得这一产业迸发出新活力,成为山区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今年68岁的袁朝升老人,是石泉县池河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儿子常年患病,生活一度非常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养蚕,可由于养蚕的技术不过硬,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养蚕户 袁朝升:小蚕是最不好养的,照顾不好最容易生病,要不就是血茧、脓病,蚕养不好就赚不到钱,势必要亏本。
养蚕虽然在石泉县是一个传统产业,但一家一户的养蚕模式,普遍存在养蚕技术不高,效益低的问题。像袁朝升一样,当地不少养蚕户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了解决他们的难题,石泉县选择当地养蚕技术好的大户进行重点培训,由他们负责把小蚕集中起来饲养。
赖真彩就是这样一位养蚕能手,在政府10万多元资金的支持下,她修建了上千平米的标准化养蚕室,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她开始尝试这种小蚕共育的养蚕模式。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养蚕大户 赖真彩:我觉得是机会,因为政府有补贴,也方便了我自己养蚕。
贫困户袁朝升老人成为这个小蚕共育点的首批受益人。他现在不仅不担心自己养不好蚕,而且他养蚕的周期也由原来28天缩短为现在只有18天,周期缩短了意味着他能更快地卖到钱,并且养更多的蚕卖更多的钱。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养蚕户 袁朝升:我十亩地的密植桑(田),一年就挣三万多四万块钱。
袁朝升靠养蚕还清了给儿子看病的外债,盖起了新房,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奔头。像袁朝升一样,周边从这个小蚕共育点受益的,累计有400多贫困户。
小蚕共育的饲养方式,让当地每年只能养3批次蚕,提高到每年饲养6至8批次,大大增加了蚕农的收入。石泉县目前有30多个小蚕共育点,共带动了三千多户蚕农增收近六千万元。
陕西省石泉县蚕桑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张正毅:对于蚕桑这个传统产业,我们现在正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培育养蚕大户等多种方式来进一步改造提升它。
为提升石泉县的蚕桑产业,石泉县目前已培训职业蚕农80人,每年到镇进村培训蚕农8000多人次,在做好蚕农培训的同时,石泉县重点通过扶持养蚕大户、养蚕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来继续增强蚕桑产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罗平是当地回乡创业的80后养蚕大户,在政府上百万元资金和全方位养蚕技术的支持下,他不仅流转了周边几个村闲置的近600亩桑田,养蚕量也由起初的养蚕30张,到目前突破了100张。
目前,石泉县已经有3000多家养蚕大户和几十家养蚕合作社,养蚕量占到全县的60%以上。
陕西省石泉县中池镇党委副书记 张会军:我们主要还是抓这种能人大户带动,抓这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延伸蚕桑产业链条,促使产业提档升级,石泉县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进驻,生产的蚕丝远销浙江、江苏等地。引进数家以桑叶、桑枝、桑葚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不仅生产出了桑叶饼、桑叶茶、桑葚酒等市场畅销产品,还有效解决了撂荒桑田和不养蚕季节的桑叶废弃问题。
陕西省石泉县蚕桑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张正毅:把桑叶直接卖给公司,八毛钱一市斤是订单的(价格),那么一亩桑田地随随便便就有三千块钱纯收入。
据统计,目前石泉县农民蚕桑综合收入有4亿元,户均蚕茧收入八千多元。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总台央视记者 宋建春 邵海成 郝毅杰 安康台 马欣 张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