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未来已来 蓝图成真示范先行
2020-10-12 16:49:2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网编辑:黎萌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未来已来 蓝图成真示范先行

  央视网消息:“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在南湖红船,百年革命史如过眼云烟。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从党的一大就在传承的初心和使命。不论是民族危亡关头开出大道,还是独立自主搞建设,或是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代代传承红色初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凝聚力量。

  如今,历史镜头已融合成新的时代风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及时总结新的生动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发展理念、所有制、分配体制、政府职能、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产业结构、企业治理结构、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今年夏秋时节,“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就来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几大经济特区,深入走访调研并感悟这些生动实践。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未来已来 蓝图成真示范先行

  广东: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广东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40多年前,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一班人马深入基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当年调研谋划广东新发展的实践,发现问题,勇于直面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

  中央对广东实行了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其中就包括试办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出口特区,相关文件还指出,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中央还决定广东、福建先走一步,把广东作为试点,“广东搞好了,可以推动全国、促进全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省委带领广东人民,终于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当年,“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最困扰着深圳——其实也是最困扰着社会主义中国的偷渡外逃现象,突然消失了!”没过多久,有些偷渡到港澳去的人见家乡经济发展了,又成批成批地回来了。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短短几年,深圳和珠海特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带动了广东全省经济发展和其他各项改革。广东省委乘势而上,大胆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价格改革,企业管理改革和计划、商品流通等方面的改革也先后跟进,并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继续发展,广东成为了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

  而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1988年4月建省并设立为经济特区前,也是隶属广东省的海南行政区。几十年来,同样继承改革开放基因的海南砥砺奋进,也成就了一个边陲海岛到国际旅游岛的华丽蜕变。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未来已来 蓝图成真示范先行

  深圳:从改革开放“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  从昔日荒凉的小渔村发展成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从第一张股票发行到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建立,从第一个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到第一个实行工程招标,创造3天盖1层楼的奇迹,深圳成为改革开放的缩影。40年来,深圳在各领域改革中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感叹,怎么样在特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来探索释放生产力,经济特区没有先例,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继续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奋勇向前。深圳经济特区在40岁生日的时候,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去年(2019年)8月,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再度领受新使命。一年来,深圳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一年来,深圳着力推动全产业全行业协同创新,用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4月,全国首个国家级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深圳,这里整合了行业上中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集聚了全行业顶尖力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坚。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明科学城迎来首个省级实验室,计划在5年内建设150个科研团队。光明科学城将成为深圳汇聚国内外顶尖人才、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重大平台。

  就在今年8月17日,深圳还率先建成超4.6万个5G基站,成为我国首个5G基础设施全覆盖的城市。在基础建设推进的同时,当地在行业应用上不断探索。目前,深圳已搭建实施5G+智慧警务、5G+智慧医疗、5G+智慧园区等应用示范,创造了5G应用领域多个全国第一。除了以智能经济引擎释放强劲发展新动能外,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让改革的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在城市发展逻辑中,“人”的要素也被排在首位。从孩子入学到养老服务,再到看病就医;从水污染治理到空气质量提升,再到生态园林城市,群众的幸福感在深圳看得见摸得着。这里的市民谈及这几年的体验说,觉得深圳市的整个建设,包括市容建设、环境治理,还有文化建设是越来越好,幸福感越来越强。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未来已来 蓝图成真示范先行

  珠海:集聚创新资源 催生新发展动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珠海作为内地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湾区城市,利用区位优势,加快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在今年创新珠海科学技术奖评审中,通过初审的49个科技创新项目,既有航空航天、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又有传统产业的技术革新。获奖项目不仅能得到资金奖励,还将纳入广东省和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培育库,在成果落地等方面优先获得政策扶持。早在上世纪90年代,珠海就在全国率先实行科技重奖,通过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珠海紧抓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现在,珠海高新技术企业的总数达到2200多家,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66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珠海市科技创新局局长王雷介绍,珠海每万人的发明专利达到78件左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在大科学装置、大载体、大平台方面,要吸引更多的国际国内的顶尖人才和团队。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珠澳合作也在不断深入。如今,在珠海横琴新区注册的澳资企业已超2000家,其中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的企业超过400家。就在8月,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在珠海正式实施,当地采取奖励补助、事后补助、配套补助等方式,促进港澳科技成果转化。在启用的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科研人员逐步入驻,开始与内地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副研究员孙国星介绍,可以把实验室里的东西真正搬到市场上来,与珠海的企业开展合作以及技术开发转化。

  这段时间,横琴新区还在跟澳门协商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从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到民生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支持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珠海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于思浩介绍,珠海要加强与澳门的合作,特别是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建设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珠江口西岸区域性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心,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未来已来 蓝图成真示范先行

  汕头:依托侨乡优势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依托侨乡优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昔日的沿海小城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城。党的十八大以来,汕头继续深化改革,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汕头经济特区在最初建立时,仅有龙湖区的1.6平方公里。经过数次扩容,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面积2199平方公里。汕头的地区生产总值2019年已是特区建立之初的近百倍。这得益于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对土地实行“五统一”管理、开创政府机关审批承诺制,这都是特区探索出来的改革措施。现在,在汕头政务中心,一天之内办结的事项已有近400项。同时,市一级的300多项经济发展权限下放县区。在汕头龙湖区,招商、立项等一系列手续不出园就能够办完。去年12月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里就有十几家企业从招商到拿地,走完了所有手续。汕头市龙湖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刘锐沛回忆,像以前招商引资有一个项目,都要请示都要报告,要层层报批,现在直接下放到区,当天就能受理,当月就能供地。

  汕头是侨乡,因侨而立,因开放而兴。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发展与“开放”“侨资侨力”紧密相连。2014年,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国家级发展战略平台。一年后,首个以“华侨”为主题的股权交易板块在试验区挂牌,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今年6月,广东省出台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人才发展高地等8个方面支持汕头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汕头市发改局总经济师吕少雄介绍,汕头正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领新一轮的高水平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改革开放未来已来 蓝图成真示范先行

  蓝图已成真,现实更鲜活。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正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物质追求更注重品质提升,将农耕城镇的乡土守望、工业城市的标准高效、生态城市的绿色低碳、世界城市的开放包容有机结合。河流、湖泊、海滩、绿道交织其间,山水城市宛如画卷,出门即花园、处处皆场景就在眼前。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也是在道法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公共空间、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等有机融合,更因为以人为本,这些经济特区也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正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所说,中国的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中国实践、中国智慧。经济特区站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必将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中成为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承担起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新实现路径的历史使命。未来可期,未来已来。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