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里回到村部,只见门口停着一辆电动三轮车,阳光一照,锃亮。陈德忠正纳闷,推门进办公室,脱贫户杜玉江、刘春华夫妇正在长椅上坐着。
“陈书记,日子好过了,俺家的低保就不要了。”杜玉江双侧股骨头坏死,拄着手杖站起来。
“村里正研究这个事。门口的三轮车是你的?”陈德忠接过话头。他是黑龙江省富裕县龙安桥镇小河东村党总支书记。
“对!去年编苇帘挣了一万多块钱,看病、生活开销都能应付,新买了辆小车拉苇秆、送苇帘。”刘春华抢着说。
小小苇帘,编织出杜玉江一家的好光景。在富裕县,受益的远不止杜玉江一家。2018年以来,依托丰富的芦苇资源,当地大力发展芦苇编织产业,带动3000余农户年均增收近5000元,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0户。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向西流入富裕县境后便折而向南。下游滋养出扎龙、乌裕尔河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数百万亩湿地沼泽,苇荡密布。
小河东村坐落于乌裕尔河畔。2017年,陈德忠从镇上派到村里任职。“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178人,大部分是病残户,缺劳动能力。虽说已经全部脱贫,但还需采取后续措施巩固脱贫成果。”
县里早有打算,瞅上了小河东村2.2万亩苇塘。陈德忠跟着县、镇领导三赴山东省考察,还采购回芦苇编织机,免费发放给农户。小河东村成为全县两个试点村之一。
“一开始技术不熟练,一天也就编十来片苇帘,来钱太慢。”刘春华说。
陈德忠一面请山东厂家上门指导,一面把大伙集中起来统一做工。“练了不到一周,我一天就能打30多片苇帘,村里当场现金回购。”55岁的王玉芬干重活吃力,编苇帘正合适。
“咔嗒,咔嗒……”没多久,编织机清脆的响声在小河东村此起彼伏。
试点进展顺利,如何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2018年底,县里整合1500万元扶贫资金,在小河东村建立芦苇扶贫产业园,集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打造全县芦苇产业发展龙头。”县扶贫办主任徐阳说。
在产业园的原料加工车间,55岁的王勇抱起一捆苇秆放入去皮机。齿轮转动,吐出一支支去掉外皮的净秆,王勇再按照长度进行人工分拣。经过处理后的净秆随后装车,被运送到全县的各个村屯。
“我们因地制宜,没有芦苇资源的村屯由产业园提供原料,农户赚取手工费;有芦苇资源的村屯则自备原料编织苇帘,农户赚取手工费和原料费。”产业园负责人关海岩说,“经质检合格的苇帘由园区集中回购,统一对外销售。”
一台编织机摆在屋子正中,绍文乡团结村村民贺福林不紧不慢编织着苇帘。炕头上,妻子徐玉红忙着将百十片成品苇帘打包成捆,准备第二天一早送往产业园结算。
3年前因患病,贺福林走路不便。“两个孩子都在读书,他看我忙里忙外心里不是滋味。去年村里送来一台编织机,他坐在家里干活就能挣钱,心里敞亮了不少。”徐玉红停下活计瞥了一眼丈夫,贺福林不搭话,低头憨厚一笑。
团结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为51户编织户提供机械维护、原料运送、技术指导等服务,还投入9.5万元购置了一辆厢式小货车,专门跑产业园运送原料和成品。“村干部兼职当司机,编织户跟着押车、装卸货,大伙一起动手,干群关系更好了。”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孙长君说。
“如今,在产业园带动下,芦苇编织产业已经拓展到全县56个村,去年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3000余农户年均增收近50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0户。”徐阳说。
2019年,富裕县生产苇帘近400万片,绝大多数出口海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富裕县的苇帘产业带来一些影响。
“我们不再等待客商上门收,而是主动走出去,与天津两家外贸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确定全年收购价格,避免行情波动。”龙安桥镇党委书记郑继新说,克服疫情影响,产业园仍然敞开口子收购,保障编织户利益。
一手稳外贸,一手拓展国内市场。产业园苇帘展示大厅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苇帘样品,一台智能喷绘机正在工作。不到半个钟头,丹顶鹤翩翩起舞的画面在苇帘上鲜活呈现。
“我们针对国内市场开发出喷绘苇帘,与周边农家乐、旅游景区合作,开发苇帘装饰品和伴手礼。”关海岩说,去年以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已累计销售喷绘苇帘两万余片,收入160多万元。
徜徉乌裕尔河畔,芦苇荡一派金黄色。依托原生态风光,小河东村还建起了温泉度假景区,发展乡村旅游。陈德忠介绍,这几年,小河东村连续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齐齐哈尔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
变化远不止这些。“村民以前农闲没事做,现在一年四季有活干,家家户户比着编帘赚钱,日子更加有奔头。”孙长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