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遨游太空的中国声音
2020-11-29 21:43:43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杨磊

遨游太空的中国声音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魏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已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飞行。值得一提的是,表现抗击疫情主题的歌曲《坚信爱会赢》音视频此次也搭乘“嫦娥五号”探测器飞向月球。人类一直在尝试用声音信息的方式对太空进行探索和交流,而太空中的中国声音也越来越清晰、丰富。

  太空中的中国声音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一曲悠扬的《东方红》乐曲也随之在浩瀚太空奏响,宣告了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50年来,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迈向世界航天强国的历程,也将更多的中国声音带向太空。

遨游太空的中国声音

  2007年,我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搭载包括古琴曲《流水》在内的30多首乐曲飞向太空。在到达绕月轨道后,“嫦娥一号”于距地球38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这一组由全国人民选出的歌曲。

  2008年,周杰伦作曲并演唱、方文山作词的奥运歌曲《千山万水》曾伴着“神舟七号”遨游太空。

遨游太空的中国声音

“嫦娥一号”奔月成功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航天二院研究员杨宇光介绍,由于声音在太空中不能直接传输,这些声音实际都是借助无线电波进行传输的。“因为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机械波的传播需要传输介质,比如说空气或者水。但是太空中是没有这样的环境的,所以在太空中声音本身是不能传播的。声音如果要传回地球的话,需要采用无线电的通讯方式。要先将声音转换成无线电波,然后再将无线电波转传输到地面。反过来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遨游太空的中国声音

  2008年9月27日16时50分左右,神七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出舱。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监控大屏幕上,拍到航天员翟志刚手持五星红旗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一组照片

遨游太空的中国声音

  除了科研目的,将声音送上太空也是航天知识、太空知识科普的一种重要方式。今年11月6日11时1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八一03星。八一03星也叫太原号科普卫星,它最大的特点是搭载了“孩子的声音上太空”大型公益活动芯片,芯片里存储了孩子们的歌曲、朗诵、寄语等, 孩子们可以通过地面接收装置收听到自己在太空中的声音。“本来我就对航天很感兴趣,参加这次活动之后,我的热情更加高涨,更加坚定我的人生目标,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此外,声音还承载着人类对外星文明的探索。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号”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出发,离开地球,开启了漫漫太空之旅。“旅行者1号”上携带了一张铜质磁盘唱片,这张唱片记载着地球人用55种语言的问候。

遨游太空的中国声音

  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的普通话、粤语和吴语。

遨游太空的中国声音

旅行者1号

  杨宇光介绍说,目前飞离太阳系最远的探测器就是“旅行者1号”,它携带的唱片通过了特殊设计,可以在宇宙中长时间保存。虽然目前看来这种对地外文明的探索方式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也代表了当时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珍贵探索。“这个其实是一种声音的储存。那么这种声音的储存实际上就是说它是为了将来人类如果说一旦探测器能够被地外的遥远的智慧生物截获,那么有可能就是说代表人类的一种问候,传达了人类的信息。”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