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种植的班公柳
班公柳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韩连启、曲珍、张拴宝、卜卫军):地处中国西藏最西端的阿里日土县湖泊众多,被称为“湖泊围绕的地方”,其中班公湖最为出名。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班公湖畔,空气稀薄,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就在这片不太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生长着一片片代表着生命奇迹的班公柳树林。而这,是新近几年才出现的。
今年56岁的洛卓顿珠四十多年前跟着父亲种树,当时热角村只有三棵大树,周边都是光秃秃的。当时的他并不知道种树有什么好处,只知道剪下枝条,插在土里就能成活。后来村子里种树的人越来越多,他说:“树多起来了,我们村子的环境也好了,以前到了冬天刮风,沙子多得很,现在好多了,空气也湿润了,看起来也很舒服。”
记者采访多吉次仁
记者采访顿多
阿里高原天气干燥,即便在夏天的七八月份,降水也非常少。强烈的日照融化了日土周围雪山上的冰雪,滴滴答答,汇聚成灵动的溪水,滋润着高原的万物。热角村就位于水的故乡——“曲隆”河谷,雪山融水在这里汇聚成奔腾的河流。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有绿色的地方就有希望。如今,走进热角村,到处都种着班公柳,绿树掩映中的村庄,在蓝天白云下格外显眼。
在阿里地区,很多村庄城镇有着与热角村相似的环境、海拔高度。班公柳既然能在这里生长,也必然能在其他地方生长。热角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多吉次仁意识到,将种植班公柳作为助力村里脱贫攻坚的一个抓手,是热角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2012年,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建成了班公柳苗圃基地,组织村民大面积种植,然后将树苗卖到阿里地区的各个县,“三个作业组加起来1400多亩,去年净利润83万多,今年净利润291万。”
2015年,热角村成立了苗圃合作社。驻村工作队帮着村民联系客户,把大家种的班公柳枝条收上来统一销售。靠着种植班公柳,热角村三个小组183户639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每年能为每户创造一万五千元左右的收入。多吉次仁说:“群众种树积极,老百姓不用动员,知道挣钱,都自己种。”对此,村民格桑赤算了一笔账,“我家门口的这几棵树今年卖枝条卖了两千多块钱,过个三四年还可以再卖,收入非常好,去年我就开始自己建苗圃,总共投资了五万块钱,在我家的荒地上试种了班公柳,没想到长得非常好。”
随着阿里高原掀起种树潮,热角村的班公柳,装扮着阿里高原的各个小康村,为人们带去绿色、带去希望。站在热角村的高地上,望着眼前的这片绿洲,多吉次仁骄傲地说,这些年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村民留下了这片被誉为“三林”的树林,“经济林,可以为老百姓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防护林、防风固沙,村子现在形成了小气候,相对其它地方比较湿润;观赏林,美化了环境,大家都愿意到村子里来,一组还办起了牧家乐度假村。”
热角村的百姓在荒芜的高原种下一片绿洲,也种下了幸福生活的保障。作为阿里高原上生命的奇迹,班公柳就像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这片土地,从土地中汲取营养,同时也把最美的色彩献给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