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扎哈里•扎哈里埃夫(Zahari Zahariev),保加利亚“一带一路”全国协会主席
编译:盛超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有两个关键词令我印象深刻:“希望”和“乐观主义”。这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共产主义和人道主义理想的光明未来始终充满着信心。在他们面前,任何的困难、苦难甚至军事威胁都将不可避免地被共产党人追求理想的欲望、意志和奉献精神所击败。另一方面,这种不怕困难和牺牲的精神又与中华文明的内涵息息相关,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你想读懂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那么你就需要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这一精神传统。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其作为中国国家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执政党的地位从未动摇。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庞大的9500多万党员数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始终把握人民群众的“脉搏”,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公众心理和需求的变化。在谈论中国共产党标志性地领导国家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对于消除贫困的定义绝非只是简单的将贫困户的名字从贫困名单上抹掉,而是要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已经成为了现实。
在内政和外交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令人满意。他们对内致力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避免经济领域的任何问题蔓延到政治领域;对外则坚持社会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和平、安全、团结、合作以及严格遵守国际法。
最后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谈到了国内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成就,并号召中国共产党员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发出的庄严的政治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