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南京长江大桥为什么被称作“争气桥”?丨《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中国画《天堑通途》……
2021-07-13 22:18:22来源:中央广电总台编辑:杨玉国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1956年,国家做出了在南京建设长江大桥,贯通京沪铁路线的决定。1960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

  就在大桥开工同年,中国和苏联关系破裂。苏联方面陆续撤走在华专家、带走图纸,并停止钢材供货。此时,南京长江大桥的修建面临着巨大困难。

  “‘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山钢铁厂就挑起了这个重担,他们日夜试验研究桥梁钢,最终生产出了这种能用百年的桥梁钢材,当时就被称为‘争气钢’。”

  ——中共党史专家江英

听党史专家讲述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

  为了考验大桥的承载能力,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率118辆坦克,从南京花旗营至北桥头堡一字排开,检压南京长江大桥。每辆坦克间隔50米,整个车队延绵10千米,成为大桥建成以来最壮观的一幕。

  1968年9月30日,南京城万人空巷,5万多名军民齐聚长江两岸。汽笛声响,一列7节车厢的火车从大桥上平稳驶过,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

  这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打破了当时公铁两用桥梁长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由此也被称为“争气桥”。

  据说仅仅是庆祝时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那一年出生的南京市民中,名字有很多“长江”和“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有这样一组名单,详细记录了几十家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单位。上海海军研究所也参与其中。

  但修建一座大桥,为什么还要海军来参加呢?听党史专家为你解读。

听党史专家讲述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打破了外国专家认为长江南京段无法建桥的预言。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的将近两个小时缩短至短短两分钟,它连接起津浦与沪宁干线,京沪线全线贯通,成为中国南北交通要津和命脉。

  上世纪70年代,画家魏紫熙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题创作了《天堑通途》,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一手伸向传统 一手伸向生活

点击视频

美术评论家带您赏析经典画作

  在构图上这幅画作以俯视的角度,由近至远,借助近景,以南京虎踞龙盘的幕府山的山脉,拉伸出了“S”形构图形式,在水天连接处烘托出了远景南京长江大桥的雄姿,巧妙地表现了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的意境。

  画面的右下角精心地刻画出碧波向前的江水,一艘逆流而上的大货船和几只帆船营造出一种江水奔腾不息的动感场景。 

  远处则是用零星的船舶和大量的云气来虚化、留白,表现长江的波澜壮阔。

  画面中,正在建设中的城市、港口的码头以及飞驰的火车等,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场景,让画作具有了非常强烈的时代气息。

  “ 画家将传统的中国画绘画技巧、意境,与这个新时代、新形象等生产建设的场景相结合,绘制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现代山水画作。”

  ——美术评论家徐里

  魏紫熙毕业于河南艺术师范学院。1957年,他同傅抱石先生等人筹建了江苏省国画院,是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气势恢宏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画中前所未有的题材。1971年,准备创作《天堑通途》的魏紫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他在日记中写道:“过去的山水画,更多的还是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画好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多年来的愿望,但画好它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怎样用传统的笔墨描绘出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图景?魏紫熙决定暂时搁笔,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灵感。

  他去煤矿,打炮眼、运石块、下农田、修水利,和工人农民吃住在一起。在广阔的生活中,魏紫熙留下了大量生产建设的写生稿,更亲身感受到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意气风发。

  两年后,当他再次拿起画笔,《天堑通途》的创作水到渠成。

  “中国画的革新首先是思想内容的新,通过大桥来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新的追求目标。”

  ——画家魏紫熙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如今,南京段长江过江通道已有十条,长江上已建、在建桥梁超过200座。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桥梁博物馆”。

  南海之滨,港珠澳大桥虹起伶仃洋;

  西南高原,一座座云端“天桥”连接起过去和未来。

  “中国桥梁”已经成了一张响当当的国家名片!

  中国人民也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一往无前!

  “争气桥”的建设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画作《天堑通途》还有哪些艺术特色?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徐里一起,了解《天堑通途》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CCTV-1

7月13日 22:30档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科教

  监制 / 田龙 主编 / 刘铭 编辑 / 田楚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