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2021年最后一天,北京地铁一口气开通了9条线(段),运营里程达到783公里。在北京地铁的车厢里,张贴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图,地铁如同一张张周密的方形网格,叠加在二三四五环围出的几个同心圆上,连接着城市的中心与末梢。
地铁是城市最先苏醒的地方之一。列车进站轨道的震动声、行李箱的滚轮声、刷卡过闸机的提示声、站台报站的广播声、秩序引导员的小喇叭声、严冬清晨涌进地铁口的猎猎风声……马拓的一天也从这里开始。
马拓,北京地铁民警,作家,著有《神经双探》《只有警察知道》等书籍,2016年开始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记录身边的北京地铁故事。
脱口秀演员李雪琴曾用“宇宙有尽头,但北京地铁没有”来形容自己的北漂生活。常年在地铁工作,马拓也觉得北京地铁“没有尽头”,因为社会永远在发展,地铁一直在建设,人们的希望和憧憬也随之延伸。
马拓认为地铁是最能够代表城市飞速扩张的符号,透过这个窗口,他也在观察着家乡日异月更的变迁。但相比起那些庞大而抽象的象征意义,让马拓感触更深的是,地铁的广袤叙事下每个个体的浮沉悲欢,“地铁是有人情味的”。
马拓眼中的地铁拥有自己的生态,站务员、民警、安检员、保洁员、文明疏导员、共享单车收揽员,还有卷饼大姐、卖伞老妇、卖花女梅梅、卖冰棍的小胖,他们都是地铁生态中的一员。这些人普通庸常,毫不起眼,尽管每天有几百万人乘坐北京地铁,但擦肩而过时,很少有人会留意他们。
直到有一天,马拓把他们都写入自己的故事匣里,人们得以通过马拓的文字,短暂驻足端详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并从这幅地铁浮世绘中体悟小人物的酸甜苦辣,感知生活的复杂和颠簸。
早高峰时,马拓会在地铁广场上维护秩序,这是一天中乘客最容易发生纠纷的时段,每个人都着急上班,车厢里起床气挤着起床气。
晚高峰时,马拓喜欢换上便装,逆行在人群中,缓慢地、刻意地甚至悠闲地走在通道里、台阶上,观察着地铁里的一切。这是马拓最喜欢的时刻,“它没有因为谁踩了谁一脚带来的争执,没有因为插队吵出的闹剧,没有票务纠纷,没有火冒三丈。”
马拓曾问过老民警,同样是着急赶路,为什么晚高峰的案情比早高峰低?老民警回答他,可能因为大家离家越来越近了,回家比什么都重要。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图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以下是他的自述:
“人多的地方都是江湖”
毕业分配到地铁派出所之前,我从来不觉得地铁里需要警察。这不就是一个通勤场所吗?虽然每天数以百万计的人来来往往,但这里从来不是任何人的目的地。无数人上下班、上下学、访友、找工作,每个人都行色匆匆,赶车都来不及,谁会搞事情?
工作后我才知道自己太天真了,人多的地方都是江湖。纠纷,双方因为抢座互相谩骂;打架,双方因为插队大打出手;诈骗,骗子到处在地铁里借钱,然后拉黑不还;扰序,大哥喝多了在车厢里抽烟;猥亵,还是喝多了,突然猛亲身边女乘客,这些都有可能时时刻刻在地铁里发生。尤其地铁这种封闭的环境,更是将那些原本永远不会产生交集的矛盾双方无限拉近。
地铁里的案事件都比较单一,有的违法者前科累累,却仍然不知悔改;也有很多事主因为一时冲动情绪烦躁,沟通起来障碍重重。有时候一整天就处理一起打架案,应对各种人,做各种不同类型的笔录。有时候嫌疑人酒醉没有意识,还得连夜带他去医院醒酒。
后来我总结出一个规律,越是在公共场合“点火就着”的人,越是压抑了很久、需要一个倾诉缺口的人,否则他不至于在地铁里因为一点小事就跟陌生人发生冲突,所以当警察调解的时候,他会非常愿意跟我们袒露心扉。
(地铁民警在执勤 受访者供图)
我之前处理过一起纠纷,我看那位事主应该受过良好的教育,很体面,我就问他是不是最近有烦心事,他立马开始跟我倾诉,说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但是领导老给他“穿小鞋”、刁难他。他越想越不平衡,而且也不跟别人说,慢慢地心里就积蓄了一股比较仇视的情绪,然后地铁里有人踩了他一脚,他就爆发了,觉得特别委屈特别不公平。
我跟他说,首先你得明白是你心里的症结导致了今天在地铁上爆发的冲突,对方并没有把你真正激怒到那个程度,他说确实自己情绪本身就不好,这时候这起纠纷就变得很好处理。
如果说我不分三七二十一,上来就说哪一方对哪一方不对,或者说双方都有问题,“你们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在地铁里这样,看看你们影响了多少人!”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双方谁也不认错,还会觉得警察蛮不讲理。
之前我有过这种阶段,但是一两次之后我发现没有收到良好效果,马上就改了。一来搞了半天我自己也为这事儿生气,再者说这样做解决不了问题,领导跟群众都不认可。现在有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不是靠你发火就能震慑住的,你冲他发火,他也冲你歇斯底里,还是得从逻辑上说服他,让他无话可说。
工作这些年我变得更有耐心,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很多事。我觉得所有的民警都会经历这个过程,一开始还会比较生气,到最后都心平气和,甚至比较超然物外。
(马拓 受访者供图)
我们平时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很琐碎,都是普通违法,相比刑警见识的人性阴暗面小多了。但小事多了,处理起来也会累心,而且有些事主情绪会反复,有的人你今天给他劝好了,明天他可能又来找你了,有时候我自己的情绪也会受影响,觉得很烦躁。好的一面是你接触得多了会很有经验,下次再遇到事就知道怎么解决。
地铁民警十年,我处理过很多地铁里的奇葩事,其实大多数人的遭遇都很相似,要不就是失恋、跟男女朋友吵架,要不就是工作上有烦心事。说半天就是归为两大类,感情跟事业。所以劝来劝去,你自己就能总结出一套道理,每次你用这套话术跟对方聊的时候,他们都会觉得你说的很对,是一个很贴心的民警,在态度上也会对你有所软化。
“适应的下一步就是喜欢”
我2010年从警校毕业参加工作,大学学的是侦查专业。在我上学的时候,我的认知里并没有地铁警察这个概念,我也从来没想过会有一个专门负责地铁安保工作的警种。
当告诉我被分到地铁时,我很困惑也很焦虑,因为完全不了解,想象不到将会面临什么。我之前想象着地铁里可能没啥事天天就待着,一想到自己年纪轻轻的,结果还得整天守着这个站,过得跟那些岁数大的民警似的,就觉得特没意思,心里有点失落。
但后来慢慢接触到具体工作,我才发现地铁里事也挺多的,有些还会涉及违法犯罪行为。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北京还没有这么多地铁线。这些年地铁线路越来越多,乘坐地铁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地铁民警防暴处突、维护治安的任务越来越重,同时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觉得警校的学生都会以当刑警为志向,这是大家一生的梦想,身体里都饱含着热血,在学校时应该没有人会想着去当个派出所治安民警,或者说坐在办公室里。但等你工作之后,就会发现每个警种都有自己的责任,对应着不同的公安工作,并不是说刑警就比治安民警“高大上”,只有做了刑警才会有职业成就感,干治安民警就没有自我存在感,不是这样的。
有一次一个女士的手机在地铁里被人捡走了,也关机了。我调监控时发现捡手机这个人当时戴着口罩,看不清他长什么样,穿的衣服也很普通,找不出任何身份信息。我调出以前的录像,试着摸索出他的乘车规律,后来发现他是一个上班族,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地铁站。等到我执勤的时候,果然在闸机处看到他了。我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帮失主找回了手机,她很感谢我,这个事让我挺有成就感,就感觉当个地铁民警其实也挺好。
我在这个岗位上,干的不是什么特别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也没有说建功立业挽救谁的生命、破获什么大案要案,但是这些小事儿,其实对于大家来说也很重要,你帮助到他们,对方也会觉得你是一个好警察。不能说你觉得这个岗位很平凡很渺小,你就做不出任何一件让大家喜欢你的事来,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临近春节地铁警务室挂上了春联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几年前我们辖区一座地铁站周围有一些小商贩和黑车司机,他们为了做买卖跑到站口叫卖揽客,站口的秩序受到了严重影响,很多乘客不堪其扰,打报警电话举报。后来一到晚高峰时间,我们就把警车停到广场上,人坐在车里,震慑那些扰乱秩序者,这样倒是奏效,站口一下变得清爽洁净,乘客们进出无碍,只是执勤比较辛苦。
当时是冬天,我们那辆老旧的依维柯警车四处漏风,空调开到最大也不怎么顶用。我穿着厚厚的大衣坐在里面手都是冰冷的,多数时候只能干坐着发呆,晚高峰那两个小时特别难熬。
有时候我盯着人来人往的地铁站,看见乘客们面无表情进进出出,就想这样是不是有点儿浪费生命?虽然这么大个的警车在这里戳着,也没几个人投来哪怕是好奇的目光。大家都在匆忙赶路,压根没有留心秩序是不是变好了,站口是否通畅了。
后来有一次,我被冻得正在车里搓手,忽然听见有人敲车玻璃。摇下窗户一看,是个老大爷,他说:“这里干净多了,还是这样好!”大爷的这句话让我知道,哪怕再细小再普通的工作,人民群众也是看在眼里的,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节假日依然在岗的地铁民警 受访者供图)
我现在很喜欢我的工作,其实这个转变早在我工作五六年的时候就有了。一开始我有点排斥地铁警察,但我并没有选择换单位,反而逐渐适应了这种工作环境,而且是很适应,适应的下一步就是喜欢,很多事都是适应之后慢慢喜欢上了。就好比两个人谈恋爱,你只要一觉得跟对方很合适,那马上就会想自己是不是喜欢上他/她了。
地铁生态
我觉得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相比,地铁最特殊的地方是它有自己的生态。公交站就是一个牌子,孤零零的,顶多有一个雨棚,你坐公交每趟车都有不同的司机和售票员。但地铁不一样。
每个地铁站长得都不一样,周围的地理环境也不一样,有的地铁站有站前广场,有的是天桥,有的就只有一个站口。每个站都有固定的站务员、民警,地铁口有商铺、存车棚、挪共享单车的保安,乘客一来这个站,就会发现老是这几个乘务员大妈和疏导员大爷,商铺里老是卖那几样吃的,老是那几个小店员。
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这里工作的人,会对自己的站有一种熟悉感,很依赖它,甚至把这当自己家,尤其晚上站里一亮灯,会感觉“我需要它,它需要我”。我会对它有一种责任感,说“领地”也不合适,就觉得这个地铁站是我的站,它跟我荣辱与共,我不能让它出现任何一点乱。哪怕我不当班的时候,听到我们站发生了什么事,我都会格外紧张。
前些年我在西二旗站,站里有一点小事,我都得锱铢必较,那时候也年轻,有点“中二”。当时附近天桥上有好多摆摊卖东西的,其实那里不属于地铁民警管辖的范围,但我也会过去告诉商贩们不许骚扰乘客,也不能堵着天桥口影响通行。
(工作日的早高峰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我之前写过我们地铁站的保洁大姐,她们每天要赶在每批乘客下车前扫好厕所,毕竟站台上下还有一堆烂摊子等着她去打扫。我经常能听见工作人员用广播喊她,有的是站台上乘客吐了,有的是垃圾桶满了,有的是早饭扣到地上了,有的是小孩儿尿了。
她在给厕所拖地时,门前会摆一块“正在清扫”的牌子,好多人着急方便,看见厕所门口摆着牌子也熟视无睹。若是女性还好一些,若是男乘客,大姐只能往外撤。有时候一个乘客进去,后面会跟进去好几个,紧接着站台列车进站,大批的乘客又占领厕所。
其实她动作已经很快了,但就是拖地这点儿事,没少给她找不痛快。有一次门口明明立了牌子,还是差点儿让一小伙子滑倒,对方嘴里嘟嘟囔囔的让她有点儿难堪。还有一次她刚拖了地,放了牌子想稍微晾一会儿,一个姑娘进来踩了满地的脚印,大姐就在后面补擦,姑娘毛了,说:“你这是轰人啊?”大姐跟我说过,立牌子不是为了不让人进,是为了怕乘客不知道,进去滑倒。
赶上雨雪天,更是噩梦。大姐只能“盘踞”在如厕大军周围,见缝插针清理一下地上污渍。地下卫生间夏天潮得让你长湿疹,冬天又冷得让你生冻疮。这种罪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你还真不相信是有人一直在遭着。
(文明疏导员在站台引导乘车秩序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我们地铁站外面每天都有很多共享单车,有天早晨我粗略算了下,至少有两千辆。这些单车占了机动车道,各个单车公司派收揽员来地铁站收揽单车。他们要钻进车海,跟拔萝卜似的把自己要收揽的单车挑出来。
这应该是整个地铁站生态中唯一一份纯体力劳动,也是唯一一份时刻不能停歇的劳动,因为一旦动作慢下来,停车的人越来越多,单车堵路,交通瘫痪。很多乘客觉得停进站口最方便,根本不愿多走几步路停到指定的位置去,收揽员总是面对着一片混乱的停车局面,最乱时车把、脚蹬子、轮圈都交缠在一起,和小山包一样。
有的司机一摇窗户就开骂,嫌收揽员的货车占了机动车道。停车场管理员认为单车堵了停车场大门,总是大声吆喝他们过去挪。马路对面的黑车司机觉得单车影响了自己生意,没事就就对收揽员甩几句风凉话,就连公交车站的文明疏导员也满腹牢骚。我觉得他们好可怜,明明停车的不是他们,挨瞪受骂的却总是他们。
在地铁里工作,几乎每天都在见证人生百态、人间冷暖。我觉得大家会喜欢看我写地铁里的人,包括站务员、民警、安检员、保洁员等等,也是因为这些人平时我们都会遇见,只不过之前一直没发现原来小人物也有这么多故事。
北京地铁故事
刚成为地铁警察时,我喜欢看着形形色色的人进站出站,他们年龄不同,职业各异,表情和步态也都极具个人色彩。如果说人与人的相遇是两条直线的交叉,那么地铁站就一定是无数条线交汇的轴心。
我们辖区里有一座地铁站客流吞吐量早晚迥异,有着大时代背景下睡城的属性,基本上早高峰进站者上万,出站者寥寥;晚高峰时,这些人风尘仆仆归来,同样进站的乘客数微乎其微。
(工作日的早高峰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早高峰是一天中最容易发生纠纷的时段,大家都有起床气,每个人都要上班,车厢里整体情绪氛围就是着急。晚高峰就比较松散,有人玩游戏,有人追剧,有人想着晚上回去吃大餐。
晚高峰的地铁站像一个正在执行秘密部署的机关,所有人都行色匆匆、步履一致地往外跋涉。这支庞大的队伍迁徙过广场,又会四散开来,以各种方式继续奔赴这座城市里等待着自己亮起的那扇窗户。
一天中我最爱这个匆忙而有序的时刻,它没有因为谁踩了谁一脚带来的争执,没有因为插队吵出的闹剧,没有票务纠纷,没有火冒三丈。我曾问过老民警,同样是着急赶路,为啥晚高峰的案情比早高峰低?老民警说,可能因为大家离家越来越近了,回家比什么都重要。
我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站厅里巡逻碰到一对母女向我问路。小女孩对地铁站的站名很有执念,比如听车厢内播报有个呼家楼站,就一定要去看看那座“楼”,听说有个北新桥站,就一定得去摸摸那座“桥”,听说有个双井站,就一定得看看到底是不是有两口井。
很多时候她都是失望。一出呼家楼地铁站,放眼望去哪里都是高楼大厦,根本不知道哪座才是“呼家楼”,北新桥也没有桥,双井地铁站外面也没有井。她就很奇怪,为啥北京这些地铁站的站名都名不副实呢?她妈只能告诉她,北京是大城市,发展太快了,那些桥啊井啊的,都没有了,都盖了高楼大厦了。
在我看来,地铁既有空间场合,又有速度和人流,是一个能够全方位代表城市发展的符号,比机场、火车站更有象征意义。因为人们并不是天天都会坐飞机、火车,但很多人每天都要坐地铁。而且机场或者火车站好多年才能建一个,但是地铁站几乎每天都在建,就咱们现在聊天的功夫,好多地铁站就正在建。
只要社会在发展进步,地铁就永远不会有尽头。如今的城市里,你出门走两三步就能看见一个地铁站,大家都觉得地铁跟自己有关系。地铁是一个全民性的乘车场所,不能完全定义所谓的贫富阶级,从普通人到有钱人,人人都坐地铁,我看网上有明星还坐地铁呢。
(工作日的早高峰 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工作十多年,地铁里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丢钱包的越来越少,现在出门很少有人带现金。打架也变少了,北京地铁里的监控越来越完备,而且如今网络信息化也很发达,大家都不想因为一时冲动被人拍了发到网上。
还有我在地铁里看到的乘客越来越时髦,包括男孩在内也都很讲究。以前我刚上班的时候,我看坐地铁的人不管年纪大小,穿着都有点土。我喜欢看日剧,我看电视里东京街头好多年轻人的穿着都特别潮,现在北京地铁里年轻人的穿着也越来越接近这种趋势。
普通的周五看不出什么大区别,但到了大节日,就能明显感觉到地铁里大家都挺开心的,而且一到那时候情侣出现的概率也更大。今年跨年那天我印象特别深,我值班时看见地铁站一下子冒出来好多情侣,我猜之前他们都是各下各的班,那天都凑一块去了。
好多人都觉得地铁里的乘客很麻木,每个人都各自漠不关心,面无表情在走,尤其现在大家都戴着口罩,但其实不是那样的。比如以前我们的地铁里,有乘客突然犯心脏病,你都不知道有多少人上去帮忙,在这之前我从来不敢想原来地铁里有那么多热心人。
我心中真的挺感谢地铁,它带给我职业成就感,也让我遇见了很多故事,我觉得这些小的细节都特别珍贵。
我还记得有一天,我处理一起打架纠纷加班到很晚,累得头重脚轻,坐地铁回家。走进列车的那一刻,发现车厢里人很多,都是很普通的乘客。
他们有的坐在座位上,有的站在靠门处。绝大多数人都在看手机,也有人盯着车窗边的闭路电视里播放的循环节目出神。有人还背着背包,拉着行李,有人牵着女朋友的手,有人戴着耳机听歌。每个人都安安静静呆在属于自己的位置,安静,平和,不纷扰他人,享受着自己的归途。
我看着眼前每一个人,觉得他们特别可爱。一点儿没有夸张,他们专注乘车的样子,好看得令我感动,我就想如果大家天天这样没那么多争执多好啊。如果不是理智尚在,我真想走到他们面前,拥抱他们每一个人。虽然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但我就是这样爱他们。这就是当时我心底羞涩而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