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两岸观察)我的端午念想——“午时水”与上头“菜粽”
2022-05-31 16:20:35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胡君颜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在文学家眼里,它是屈原大无畏的荣辱观,是《离骚》爱憎分明的歌颂;在天文学家眼里,它是仲夏顺阳登高、迎来太阳最高仰角的前奏;在物理学家眼里,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引力、地表反作用力日趋最大化的展现。而在我的心中,则是陪着爷爷奶奶完成丰富习俗的满满记忆。

  到大陆读研之前,我一直是生在台湾、长在台湾。我跟端午节挂钩的记忆,都发生在台湾岛内。

  端午节那天,从上午11点开始到午后1点之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午时”,奶奶会搬着家中的锅碗瓢盆摆到路边,接随着阵雨而来的“午时水”,用它洗手和沐浴。奶奶说,“午时水”又叫“极阳水”,用它洗手和沐浴会让皮肤光滑透亮,还能强身健体。对于接受现代文化教育的我来说,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是它所带给人们的心灵慰藉一定会有精神作用,人们的心灵得到安慰,身体自然也就会健康了。

  赛龙舟是端午节里必备的节目。我上小学时参加过学校组织的“路上龙舟竞赛”。之所以在路上而不在水里,是因为大人们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没有完全发育好,下到水里赛龙舟可能会发生危险,于是便有了这种平替方案。赛龙舟,一方面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一方面也塑造团队合作精神。“路上龙舟竞赛”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简单地说就是在龙舟下面装上轮子,由11名学生组成一队,队长站在船头吆喝划桨的节拍,龙舟的左右两侧各坐五位学生,挥着手里的船桨铲向地面,借由浆的反作用力推动龙舟向前滑行。接近抵达终点的时候,队长探身摘取绣球,全队视作达阵,完成比赛。

  同样的精神内核的传统习俗,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灵活演变出形式多样的运动方式,可谓是遍地开花。我到大陆求学后,唯一一次看龙舟比赛是在广州的猎德村。猎德,获益于城市更新与“三旧”改造(这是广东省特有的改造模式,是指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的改造,简称为“三旧”改造),一跃成为了抖音平台上著名的富豪村,村民比以往更加团结。每年端午节前后,村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龙舟竞赛,每一艘龙舟都会被装饰得艳丽非凡,气宇轩昂。

  农历的五月又称仲夏,是艾草生长的季节。成书于两千五百年前的《诗经》写道:彼釆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一段因摘采艾草而产生的情愫美丽动人,令人浮想联翩。还记得初中时期有堂家政课的作业,为了应景,老师带着我们手把手教缝制艾草香包,还要求父母领着孩子到市场去采购艾草,带回家晾干。经历了一系列的工序,香包成品反而成为次要的,父母带着孩子采买、晾晒艾草的情景,以及老师教我们缝制香包的一幕幕,却牢牢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显现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的柔和力道。受到传统文化薰陶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内心自然充满着浓浓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端午节少不了关于粽子的记忆。每逢过端午,爷爷都会带着我去台南市民族路上的刘家粽子店排队吃“菜粽”。“菜粽”就是素粽子,除了糯米,里面只有花生、豆干、香菇,再撒上一把香菜、一把花生粉。对于“菜棕”,爱的人是极爱,不爱的人连味道都闻不了。我是极爱“菜粽”的。我觉得它能让人口口生香,陶醉不已。来到大陆后,我依然怀念“菜粽”的味道。唯一一次吃到相似的味道,是在福建漳州古城边上的一家早餐店。店老板将冷藏过的“菜粽”放进微波炉加热后递给我。我一口咬下,那上头的感觉和味道立即化成了心里满满的回忆。

  除了粽子,煎堆也是我在台湾过端午节时必吃的食品。煎堆,是用糯米粉、小苏打、白砂糖掺和在一起加水再揉制成球状,放入高温的油锅里炸制而成,是饭前的小点心。据说吃煎堆是为了纪念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相传郑成功率领部队成功地登陆台湾,当地村民却苦于没有大米不能制作大大的粽子犒劳官兵,又想帮助官兵缓解过端午节的思乡之情,于是就用糯米粉和面粉掺在一起平替而成,以此纪念郑成功的功勋。

  中华文化代代相传。这是中华民族信心的根源、民族认同的所在。待疫情平稳了,我能再返台探家的时候,我会去市场买些艾草放在家门口,佐生活以幽香;再陪爷爷去品尝那上头的“菜粽”,帮奶奶多多接一些“午时水”,以保一家人安康。(作者:暨南大学在读台生谢建鋐)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