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宛玲):以“共创共享 共商共赢”为主题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18日在北京开幕。全球机器人领域著名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带来了可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服务业等诸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多家参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为机器人提供了丰富的开发和应用场景。中国机器人企业也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维护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这是)免疫机器人,通俗点讲就是给猪打疫苗。”
“这是耐高温侦察机器人,是可以进入火场内部进行前期侦察的一个设备。”
“这个系列的骨科机器人在国内已经装了150多台,完成了超过3万例手术。”
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18日至8月21日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大会得到了23家国际机构支持,大会博览会展览面积达4万平方米,130余家企业携500余件机器人展品亮相,30余款全球首发新品在这里集中发布。
“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得到的国际支持机构是历届最多的。” 大会副总指挥、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告诉记者,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与机器人在更多行业的广泛应用息息相关。梁靓说:“机器人的应用广泛性逐渐加强,机器人(相关)机构不断拓展,所以国际合作方面通过市场或者应用来推广,国际机构也愿意通过世界机器人大会来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和市场领域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机器人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6.6万台,已应用到国民经济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服务机器人产量达到921.4万台,在餐饮、零售、物流配送、医疗康复等领域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成立于2018年的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携带一款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参加本届大会。公司产品总监宋士安表示,该公司具有骨科手术机器人全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产品具备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 “因为我们有更多的临床反馈,在使用体验、精度等方面是超过(外国品牌)的。比如精度方面美国(某骨科)手术机器人是±0.75毫米,我们(的产品)是±0.5毫米。”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从机器人零部件到整机,再到机器人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链韧性不断增强。一批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脱颖而出。
“这款激光雷达是我们今年发布的一个产品……”全球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头部企业——禾赛科技是一家专注开发激光传感器的企业,目前正在参与推动道路车辆激光雷达试验方法ISO国际标准制定。禾赛科技市场经理朱晟邦介绍说,该公司已在上海投资建厂,以满足全球客户的相关需求。 “我们在美国、在德国都已经有了办公室,也在(海外)招募更多的工作人员,建立了维修工厂,做数据的调研、收集。”
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德国慕尼黑和中国北京设立了双总部。该公司技术负责人黄威介绍说,这样可结合中德两国的比较优势,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比如控制系统、视觉算法等是我们国外的团队在做,应用场景以国内为主,因为国外现在没有太多的场景去做迭代。(这样)把两边的长处结合起来。如果国外有(应用)需求是可以反向输出的。”
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和支持。《“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国内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加快机器人在国际成熟场景落地;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推进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近期也表示,工信部将持续推动国内外企业、研发机构加强联系,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国内外机器人零部件和整机企业形成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维护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