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
2022-09-09 16:54:2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陈佳杰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

  嘉宾: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黄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袁瑾,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

  神奇浪漫成佳节 古老厚重千古传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秋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请为我们梳理一下中秋节的历史流变?

  黄涛:中秋节形成的直接源头是唐初的赏月风尚。当时社会风气相对自由开明,盛唐气象引发了人们在八月十五这个月亮显得分外圆分外亮的日子一齐赏月的风习,这样八月十五作为一个赏月节就出现于唐朝。《全唐诗》中收录的唐朝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30余首,如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等。它们都在题目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这些赏月诗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记载是唐朝中秋节形成的明证。到中晚唐,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全民性节日。宋代,中秋已成为以赏月聚饮为主要习俗的盛大节日。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开封)的繁华景象,可知北宋时期中秋节过得特别热闹,中秋当天流行中午宴饮,晚上通宵赏月游玩:“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朝廷也重视此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可见,唐宋时期的中秋节不仅过得热闹隆重,而且充溢着月、酒、乐、诗、神话等造就的浪漫格调与狂欢精神。

  元代中秋节延续了唐宋时期赏月宴饮的习俗。明代中秋节转为以拜月祈福、亲友团圆为主要习俗,并有了月饼这种节令食品。

  明清之后中秋节习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争相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月亮崇拜、嫦娥奔月神话、秋季祭月祭社习俗上古时期已存在,它们在唐代中秋节形成之后附加到中秋节习俗中,给中秋节增添了神奇浪漫的节日氛围和古老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中秋节使这些本已衰微的民俗事项获得了重新焕发生机的动力和场合,可以说它们分别是中秋节部分习俗的起源,但并不是中秋节最初形成的源头。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

  民间收藏的古代的月饼模具

  皎皎秋空八月圆 嫦娥端正桂枝鲜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秋节传承至今,民俗事象丰富多彩、内涵丰富,请为我们梳理一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黄涛:亲友团聚、吃月饼、互送礼品是明清以来最兴盛的中秋节活动,庆丰收、游戏娱乐也是各地中秋节习俗中都普遍存在的。中秋赏月活动在一些地方仍然风行。拜月、祈子、预测天气是传统社会流行的习俗,它们在现代社会虽然有所遗留,但是已很衰弱。各地还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如北京的玩兔儿爷,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香港等地的舞火龙,苏杭的“燃斗香”,浙江一带的钱塘观潮,闽南的“玩会饼博状元”,广东的游月娘、烧瓦塔,台湾的吃柚子、剥柚子比赛等。

  陈连山:中秋节民俗既包含行为民俗,赏月、吃月饼等等,也有口头民俗,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中秋节产生的原因,也构成中秋节形成之后节日民俗的组成部分。

  中国神话反映了中国人热爱月亮,这是中秋节的核心。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月亮,但是不同族群的月亮神话大相径庭。中国的月亮神话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为月亮具有复活能力,因为月亮圆缺变化,周而复始。屈原《天问》对此提出质疑:“夜光(即月亮)何德,死则有(又)育?”屈原的质疑从反面说明月亮在战国时代的神话中已经被认为具有复活能力。此外,月中事物也都跟不死联系在一起。嫦娥是偷吃不死药才得以进入月亮,玉兔则在月宫捣制不死药,而月中桂树即便被吴刚不断地砍斫,伤口也随时愈合。长生不死是人类永恒的梦想,具有复活能力的月亮自然被国人所喜爱。

  第二,按照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日属于阳气,称之为“太阳”;月属于阴气,称之为“太阴”。月亮神自然就应该是女性。在先秦文献《归藏》里,姮娥(汉代以后因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而改为嫦娥)因为偷吃不死药被惩罚变成了月中蟾蜍。汉代以后,嫦娥逐步演变成了美丽的月亮女神,旁边伴随着一只玉兔。所以,人们赏月不仅仅是欣赏自然的月亮,也是欣赏美丽的月亮女神。唐代诗人徐凝《八月十五夜》诗云:“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嫦)娥端正桂枝鲜。”正因为月神是嫦娥,所以,后世百姓拜祭月亮通常都是妇女主持。北京谚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说的就是这种习俗。

  第三,中国人认为最完美的月亮是圆月。虽然月亮有圆缺变化,马王堆帛画里的月亮也是弯月,但很多汉代画像中月亮是圆形的。元宵节、鬼节和中秋节都定在月圆之日。中秋节的圆月被赋予了阖家团圆的象征意义。而欧洲中世纪则传说圆月会使人发疯,甚至变成狼人,所以欧洲人很难欣赏圆月。

  袁瑾:中秋节的文化非常丰富,它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寄托了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感知、认知和体验,同时也蕴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就习俗而言,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重要部分。

  在缺乏天文知识的古代,代表阴阳的日月,颇有神秘感。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古已有之。《礼记》记载“夜明,祭月也”,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拜月祭月的习俗。随着月的神秘感减弱,隋唐以后,玩赏清秋明月,吟诵诗词雅句已经成了文人时尚。宋代以后,世俗色彩更加浓厚。《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各处酒楼喧哗,人们摆宴赏月十分热闹。近代以来,各地拜月不衰,只是叫法有所不同。如苏州一带称此俗为斋月宫。中秋夜各家在庭院内放上供桌,供上月饼、菱藕、石榴、柿子、白果、西瓜等时令瓜果。浙江衢州的民众凑钱于中秋夜备办糖、米果、茶等供于月下,称为“拜月婆”。说到祭月的供品,广西忻城中秋祭月的供品中有一种用糯米捏的“小马仔”,形象逼真、十分生动。

  庆贺团圆是中秋的又一大主题。明代时,中秋夜有出嫁女儿归宁的习俗。是夜,举家团圆必备的节令食品便是月饼。各地月饼形制、口味不一,比如江浙一带月饼多为椒盐、玫瑰、百果、火腿、鲜肉、豆沙等。亲友之间相互馈赠,共庆团圆。又如诸暨人家偏好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叠案供月,称为“宴嫦娥”。

  中秋夜月圆如镜、月华流转、凉风习习,人们多喜爱趁着凉风夜游。比如苏州一带有妇女中秋夜“走月亮”习俗。女子三五成群,盛装出游,一路赏月谈笑,常常尽兴而归。福州人则认为中秋夜出游可以祛除疾病,因此将中秋夜游称为“走百病”。中秋不乏节日欢庆气氛。如苏州吴江经济繁荣,明清时就有彩灯装饰龙船的风俗。朱鹤龄在《中秋龙舟曲·自序》中描写了中秋夜,吴江街巷遍是灯市,龙舟往来,鼓乐齐奏的热闹场景。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

  中秋假日 市民泛舟游玩

  喜得天开清旷域 宛然人在广寒宫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秋节在当今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流变?今天还发挥着什么样特殊的作用?

  陈连山: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登上了月球,看到了月亮的真实面貌,月宫、嫦娥、玉兔并不存在,月亮里的阴影也不是桂树,而是环形山。所以,古人信仰的月亮神话不可避免地会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淡化。但是,月亮神话也没有完全消失。人们虽然不再信仰月亮神话,但是仍然把它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来欣赏,美化我们的生活。各种月饼包装上常常出现嫦娥奔月,或月宫、玉兔的形象,我们的月球探测器命名为“玉兔”。由此可见,月亮神话依然是中秋节民俗的一部分。

  黄涛:在当代社会,中秋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现代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通过团聚、联欢、赠送礼品等活动,加深亲人、朋友、同事等的感情联系,密切人际关系。

  第二,通过赏月、泛舟、观潮等欣赏、亲近自然美景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三,通过尝新粮、吃新果、观看演出等活动,欢庆丰收。

  第四,通过游戏娱乐,获得身心愉悦与放松。

  袁瑾: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有着庆贺团圆的美好意义,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信仰。由于社会转型,特别是社会流动性增强,传统社会结构消解,节日传承发生断裂。这在实践上表现为传统习俗活动逐渐消失,在精神层面表现为节日意识比较淡薄。

  然而,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中秋节在传统四大节日中成型较晚,但它贴合人们的生活,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这在当下社会流动性增强,个体化趋势日益突出的现实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家人团聚有利于培养、加强人们的家庭意识,家庭意识又与责任、义务相关联。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结构,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家庭情感的增强则有利于社会中个体文化身份认同。同时,作为传统节日,中秋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传统赏月、灯会、夜游等活动,都在于帮助人们顺时而动,协调人事活动与自然节日轮转。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俗,影响民众亲情培育与表达的诉求,因势利导,将节日的内涵精神与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

  武汉黄鹤楼上空悬挂着一轮超级满月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承中秋节文化?

  袁瑾:首先,要弘扬中秋节文化内涵,通过中秋符号的文创设计与展示,积极营造传统节日传承的社会氛围。面向社会公众进行普及宣传,利用节日活动、展览、文化走亲、培训、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将中秋节日知识转化为广大社会公众的共识,提升公众自觉的节日保护意识。

  其次,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修复或重建节日传统,复兴传统节日中具有积极意义的节日习俗活动。并根据社会民众的需要,增添新的习俗内容。在城市公共文化领域中,可开展社区为单位的赏月会,给社区民众创造交流的机会和气氛,以融洽社区邻里关系。可举办中秋赏月游园活动与大型灯会、露天歌舞晚会等,以丰富中秋活动内容,增强节俗的娱乐性、趣味性。在乡村,依托中秋节日平台,融合其自有传统文化样式与当代公共艺术,在沿袭传统庆祝方式的基础上,与乡村文旅开发深度结合,形成乡村特有的中秋文化表达。

  黄涛:中秋节虽然在有些地方过得很热闹,但是一般地方的中秋习俗较为单调,急需采取措施予以振兴和重建。

  第一,发掘、继承和重建中秋节的优秀历史传统。

  第二,增强中秋节习俗的现代性。统观历史上和各地的过节方式,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不仅有饮酒、赏月、赋诗等小规模的欢庆方式,还有在公共场合举行的大型游艺活动。当代中秋节应该注意节日环境的营造。用节日纪念物来布置环境,使用节日纪念物进行习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的节日象征符号数量尤多,其历史文化内涵也尤为深厚。

  第三,结合地方风土民情,保持和加强中秋习俗的地方特色。

  第四,应尽快申报我国中秋节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陈连山: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差异,中秋节民俗也不尽相同。例如,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除了吃月饼之外,还有烧瓦塔活动。用石头、砖瓦之类垒起一个塔,塞入柴草,点燃。成年人以此祈求丰收,辟邪趋吉;孩子们则以此为游戏娱乐。过去,民俗学界重视民俗的民族认同作用,更多关注的是全国普遍的中秋节习俗,忽视了地方性的中秋民俗。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展开,学界逐渐接受了文化多元化的观念。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社群的民俗都是当地人的文化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不同的中秋民俗为我们展示了中秋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也为未来的中秋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这些地方性的中秋节民俗的肯定,有助于实现所有人的文化权利,从而激发每一个人的文化创造力。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

  一轮满月挂在城市夜空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