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纪实
来源:安徽日报  |  2023-07-17 09:04:55

  原标题:共饮一江水 同心向未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纪实

  潮起东方,奔涌长三角;携手同行,奋进新征程。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3周年。7月11日至13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省长王清宪率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赴上海、浙江、江苏开展学习考察,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度融入长三角,全面对标沪苏浙、学习沪苏浙,奋力走好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之路。

  3天时间,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一行马不停蹄学习考察3个省市,瞻仰党的诞生地,参观产业园区、企业、科研机构,考察城市社区、农村;白天看点,晚上开会,分别召开3场企业家座谈会,与44位企业家挑灯夜谈,面对面听取企业家意见建议,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学习考察主题突出、题材丰富,行程紧凑、收获满满。韩俊表示,这是一次砥砺初心之行,进一步增强了“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的使命感;是一次对标学习之行,进一步增强了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行动自觉;是一次奋进追赶之行,进一步增强了“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

  瞻仰革命圣地 坚定信仰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安徽省党政代表团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中共一大纪念馆和南湖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接受沉浸式的党性教育。韩俊、王清宪等在中共一大纪念馆,观看《开天辟地大事变》《初心》等专题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个个复原的历史场景,全面展现了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光辉历程,让现场所有人都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近距离瞻仰南湖红船,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观看《红船起航》主题展,让大家深刻感到红船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肃立于革命圣地,回顾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光辉历程,感受从南湖红船经风历雨到“中华号”巨轮乘风破浪的伟大航程,省党政代表团深刻感悟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奋进力量。

  安徽也是一片红色土地。安徽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是党组织创建和活动较早的地区。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时期,有12支红军队伍在金寨组建;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是新四军抗日的重要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安徽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主战场。

  安徽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运用和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注重利用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韩俊要求,要与沪苏浙携手讲好红色故事,创作更多像《觉醒年代》一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

  欲知大道,史可为鉴。韩俊深有感触地说,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担初心使命,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见证跨越发展 汲取经验智慧

  站在上海黄浦江边的西岸智塔高层,俯瞰徐汇滨江区域,江面船行影随,岸上充满科技感的建筑星罗棋布,生态、人文、科技、产业有机融合成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亮丽风景线。

  站到高处,看到更壮美的风景。在沪苏浙,省党政代表团一路走、一路看,震撼于3个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看发展高地,见证了高质量的跨越发展。上海徐汇滨江是二十世纪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曾是“工业锈带”。在城市更新再造中,当地对标巴黎左岸、伦敦南岸打造国际一流城区,持续优化土地空间和功能置换,大力发展未来楼宇经济,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科创绣带”的华丽嬗变。临港新片区成立仅仅四年,去年就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482亿元,制造业投资360亿元,签约前沿产业项目104个、总投资额1389亿元。苏州工业园正在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目前已集聚15家港交所上市企业、20个中外院士团队、136名国家级创业类顶尖人才、近2300家生物医药企业,去年产业产值达到1360亿元。杭州抢抓G20峰会、亚运会等历史机遇,一口气重组了六个行政区,大手笔改造基础设施,生产总值跃居全国城市八强。

  看创新热土,体验了最前沿的科技创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数字神经网”遍布车间产线的每个角落,下线一台整车只要30秒,项目2019年初开工、当年底国产Model 3交付,让全世界见证了“上海速度”,是安徽优化营商环境的学习典范。浙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祥符荡水域景观坚持以田为景、以水为脉、以创新为核的绿色发展思路,科创绿谷研发总部现代生物合成产业、健康功能视频产业、DNA芯片创新发展,让人切身领略了科创中心与千年古镇深度融合。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率先提出全覆盖、全频谱、全应用、强安全“三全一强”6G发展范式,南瑞继保电气研发成功不依赖电网就能保证光电、风电等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刷新了大家对科学技术的认知。

  看制造基地,目睹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商飞,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搞出了大飞机,让中国人自豪。其每7天就能生产一架飞机、200多万个飞机零部件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和产业链支撑。浙商走遍全中国、走遍全世界,敢于闯荡、把事情做大,遵循“地瓜经济”的指引,创新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发展模式,涌现出一批享誉全球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从单一车型发展成家族式产品矩阵,中策橡胶集团在国内轮胎行业率先实现了产业链全流程的数字化布局。苏州瀚川智能科技公司已形成汽车零部件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传感器、控制器、连接器、线束等汽车零部件的自动化及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

  看民生福地,感受了高品质的人民生活。上海徐汇滨江科学改造滨江空间、打造群众公共休闲活动场。浙江嘉善横港村打通“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转换新通道,村集体收入达到500多万元;杭州钱塘区邻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嵌入式幼儿园、共富工坊、社区餐厅等一应俱全,帮助新市民加快融入社区、融入社会。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秉承“产城融合”理念,先规划后建设,真正实现了古今辉映、宜业宜居。

  安徽省党政代表团既看了党的梦想起航之地,又看了高精尖的创新制造场景;既看了数字治理的社区典范,又看了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深受触动、深受启发。韩俊指出,要透过现象抓本质,学深悟透沪苏浙长期走在前列的精神密码。学习沪苏浙先进经验,既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学思践悟、融会贯通。

  转化学习成果 力求实干实效

  上海坚持“四个放在”,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正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浙江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全面展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浙江之窗”展现了“中国之治”;江苏大力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地区生产总值十年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目之所见、思之所及、学之所以,省党政代表团看到了发展差距、找准了学习标杆,明晰了追赶路径。

  站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沪苏浙坚持跳出一域谋全局,以前瞻性的思维谋篇布局,在服务全国中发展自身。要学习沪苏浙登高望远、引领时代的大思路,把安徽发展放在党中央对安徽的战略定位上、放在全球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

  奇迹都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沪苏浙作为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40多年过去了,不仅没有懈怠满足,反而越走越快,在较高经济基数上仍然保持稳健增长,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要学习沪苏浙争先进位、励精图治的大气魄,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敢同先进比高下、敢同自己过不去,以更高标准干在实处,努力争取走在前列。

  思想大解放实现改革大突破。沪苏浙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直面问题中解决问题,干成了一些我们过去不敢想或者认为干不成的事情。要学习沪苏浙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大手笔,面对科技无限畅想、产业自由跨界、商业灵活变革的伟大时代,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守旧观念,识势、顺势、借势,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新的跃升。

  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沪苏浙坚持向海图强、链通全球,既大胆走出去,也积极引进来,既成就了别人,也壮大了自己。要学习沪苏浙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大作为,既充分发挥“沿江达海”的独特优势,做好“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开放文章,也拥有像大海一样的包容心态,为各类市场主体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上。沪苏浙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处处传递着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要学习沪苏浙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共同富裕的大担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经济发展的“上升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心动更要行动。在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总结交流会上,韩俊强调,要以本次考察为契机,响鼓重锤地抓,真刀真枪地干,推动全省思想大解放、环境大优化、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和“六破六立”,切实把这次学习成果转化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和建设农业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强大动力。要促进学习成果及时转化,加快有关工作落地落实,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求突破,在深化科技和产业创新上求突破,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求突破,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求突破,在推动乡村振兴上求突破,在保障改善民生上求突破,在作风建设上求突破。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特别是借上了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了一体化的“快车”,这是我们发展最大机遇、最大红利、最大动能。我们要以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取长补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安徽篇章。(安徽日报 记者 朱胜利)

编辑:刘旭东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