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20年 合肥全程相伴
来源:合肥日报  |  2023-08-09 18:03:34

量子计算20年 合肥全程相伴_fororder_a1cf6d26-68b8-4ccc-90aa-cac07b771e46

本源量子多台量子计算机实景图 摄影 孙超

  提到量子计算,不少人以为,这是最近几年才火起来的词汇。殊不知,量子力学这门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已经进入人们生活100多年,催生了集成电路、激光、核磁共振等技术发明。

  以2003年中国第一个量子计算研究小组成立为标志,中国量子计算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从“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简陋工作室到2022年全球融资最多的量子计算企业,从全球落后水平到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中国量子计算实现了从落后到追赶,再到紧跟国际水平。

  这一路,合肥始终“相伴左右”。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第二届CCF量子计算大会暨中国量子计算产业峰会即将在合肥召开,这场盛会将展示数字中国量子计算最新成果、分享发展经验,为量子计算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从不同侧面勾画出中国量子计算的新面貌。

  起步 从合肥的这间“8013”说起

  20年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间编号为“8013”的闲置教室里,6个爱好量子计算的青年,开始探索如何在现实中造出中国的量子计算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量子计算专业组秘书长郭国平,就是当年的6人小组成员。他与量子“纠缠”多年,见证了我国量子技术的起步与发展。

  当时,教室简陋到只有一把椅子。“椅子只有一把,就轮流坐;电脑只有一台,就轮流用。”郭国平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记忆犹新。“椅子很快坐塌了,我们就‘站’着研究。当时没钱买新椅子,是因为每天要花几千元买科研用的液氦。”

  即使“站”着研究,也要让中国量子计算“站起来”。凭着这份坚持与耐心,这六位年轻人,组成了中国第一个量子计算研究小组,踏上了中国量子计算逐梦之路。

  相较于量子光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是一条更难走的路。如果说半导体领域是“板凳坐穿十年冷”,量子计算则是“十年寒窗无人问”。

  为了适应量子计算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并重的前沿趋势,2017年,在没有企业愿意投入、合作开发量子计算机的情况下,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和郭国平带领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团队,联合创立了国内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全栈研制开发量子计算。

  “我们希望在量子计算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变成产品,而不只是在实验室、故事本、论文集里面;要能够为国家抢到足够多的核心专利,让中国能够在全球量子计算科研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能够跟上国际领先的前沿科技步伐。”郭国平说。

  奔跑 在合肥的创新大道上

  在本源量子计算体验中心的实验室外,透过通电玻璃外侧可以看到,内部布置着两台几乎占满整间屋子的大机器。

  这台机器就是2021年本源量子向中国用户交付使用的同款量子计算机,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

  此后,本源量子相继开发出中国第一套量子计算机测控系统和操作系统、上线中国第一个搭载量子计算机真机的量子计算云平台……从硬件、软件、人才和产业方面“全栈式”提高中国量子计算“反卡脖子”能力。

  在量子计算机工程之路上,合肥已有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毫无疑问,量子计算已经成为合肥硬科技的一张名片。

  为了将这张名片擦得更加闪亮,合肥从不吝啬各项政策扶持。近年来,合肥市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制定了《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年)》,在创新支持、成果转化、试点工程、场景建设方面多管齐下,加速量子科技成果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

  2022年,合肥市更是打出一套量子产业扶持“组合拳”:编写量子产业发展报告,梳理全市量子产业链供应链断点环节招引目标企业,常态化开展量子产业重点项目调度会,主动对接量子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建立招商对接机制;完成量子产业链企业认定和产业链调库工作,为企业申请高层次人才保驾护航;常态化开展双需对接会,为企业对接科技局等市直部门,解决创新产品和场景需求等问题。

  未来,聚焦量子科技基础研究,合肥市还将支持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一批聚焦优势领域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抢占量子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与此同时,合肥市将鼓励量子企业主动提出场景需求,政府加强场景研判能力,面向通信、能源、金融、自动驾驶、机器人、生命健康等领域全面开放应用。(合肥日报 记者 赵俊松)

编辑:刘旭东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