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们瞻仰烈士纪念碑。李盛旺 摄
又是一年清明时,群山松海又披新绿,在巍巍峻岭中深藏着不为人知的“地下长城”。
“我们活着的人都是幸运儿,开山建库的数年间,我们13名战友牺牲在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联勤保障部队某基地保障队一次跨越半个世纪的对话,正在进行。原工程兵第228团的老兵汪忠友讲述着那段鲜为人知的军旅往事。
50年前,为响应“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原工程兵228团进入这片深山修筑地下国防工事。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仅凭双手在荒山野岭间开山劈路。
座谈会现场,老兵汪忠友展示历史照片。李盛旺 摄
“常年与大山为伴,不但要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受苦与累的磨砺。”老兵汪忠友向官兵们展示着一张张历史照片。当年,没有重型机械,打坑道的任务最为艰巨,只能靠着双手和臂膀,一锤一锤凿,一筐一筐背,一天三班倒,往往只能掘进1米。
“工作量那么大,生活上有保障吗?”上等兵陈建国好奇地问道。现场老兵们打趣地说:“为了把时间都留给工期,我们住的都是简易的草棚,夏天炎热蚊虫多,冬天寒冷打哆嗦。”
每个坑道都在拼速度、比质量,各个连队都不甘示弱。钻进工地一干就是12小时,吃的管饱,但喝的水是池塘水,碰上缺水的时候,就是人不喝,也得保证施工用水。
因为山里阴冷潮湿,作业环境又极度恶劣,现在许多老兵都落下了关节炎和风湿病根,正如老兵汪忠友说的那样,他们不在乎苦和累,一心想的是建好“地下长城”,让中国人的腰杆硬起来,不怕外来侵略。谈到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来源时,老兵们讲得最多是:冲在前头的永远是党员,点炮眼、排险情的也总是党员抢先。
官兵向烈士献花。李盛旺 摄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是对后辈们的谆谆教诲。上等兵陈建国接过班长手中的菊花,和战友们来到了烈士陵园,祭奠已在此长眠50年的6位老工程兵。与以往不同的是,官兵们的眼神更加坚毅,在为烈士徐金祥描红墓碑时,上等兵陈建国郑重地讲到:“老班长,50年前你们舍生忘死,凿出了一片阵地。今天,我要把你们敢叫群山竞折腰的‘拓荒者’精神刻进骨子里,扎根深山,坚守阵地,勇做新时代强军征程的奋进者。”
战士在为烈士墓碑描红。李盛旺 摄
“今天老兵们讲述的奋斗故事,让我们青年官兵深知,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要牢记职责使命,永远做新时代开拓者,时刻不忘脚下的路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样继续走好新时代强军路。”离别的话语情真意切,老兵们满脸欣慰。
纵有万般不舍,也有分别的那一刻。老工程兵们带着牵挂向官兵们挥手告别。
“祖国不会忘记……”看着他们满头白发,不知下次归期是何时,望着离去的背影,官兵们嘹亮的歌声响彻山谷,群山回唱。
官兵们整齐列队欢迎老兵回营。李盛旺 摄
官兵在向老兵介绍单兵携行装具。李盛旺 摄
老兵参观官兵宿舍。李盛旺 摄
老兵在向青年官兵讲述50年前的军营往事。李盛旺 摄
座谈会现场,老兵讲述着50年前的峥嵘岁月。李盛旺 摄
座谈会现场,青年官兵们聚精会神。李盛旺 摄
(张先达、李盛旺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