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向往,他们来到中国;因为梦想,他们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遇见中国”,听外国友人与中国的“对话”。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洹星):说得一口流利中文、听得懂相声包袱的蒙古国小伙儿巴亚尔在中国留学、生活多年。作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一名在校学生,他希望未来可以为蒙中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巴亚尔:“一般人也看不出来,除非我自己说自己是蒙古国的,他们也不知道我是外国人。”
巴亚尔话语间透露着些许自豪,更透露出他对中国的喜爱。早在上小学时,巴亚尔就来到中国,就读于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成了一名小留学生。小学毕业后曾回国一段时间的他,读大学时又选择重返北京继续深造。巴亚尔坦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在蒙古国越来越受到欢迎,学习中文也被看作未来会有更好的前景。
巴亚尔:“现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觉得现在学中文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
从初到中国时的冲龄少年,到再度归来时的青年才俊,巴亚尔感叹这几年中国城市建设、生活环境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他尤其对中国数字化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捷赞不绝口。
巴亚尔:“中国数字化方面的发展是目前让我感到特别惊讶的,特别是手机支付。手机支付的普及,以及便利性,让我感到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
喜欢旅游的巴亚尔曾经去过很多的中国城市
巴亚尔曾游览过中国不少城市,但他还是难以掩饰对北京的热爱。巴亚尔说,在北京除了可以吃到烤鸭、炸酱面等各色美食,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他。
巴亚尔:“中国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北京了,因为第一,这是我长大的地方;第二,北京也是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古老与现代的融合,让北京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北京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使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中蒙山水相连、毗邻而居,双方民心相通、命运与共。特别是疫情期间双方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抗击疫情,谱写了一曲“患难见真情”的动人歌曲。疫情暴发初期,蒙古国向团结抗疫的中方人民赠送3万只羊,以表达对中国抗击疫情的支持;后来,中方向蒙古国及时提供疫苗,拯救了数千人的珍贵生命。巴亚尔说:“作为蒙古国人民,我认为这是蒙中两国经过多年的友谊发展出来的一个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刻能为彼此着想和帮助彼此,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够表现蒙中两国友谊的现象了。”
蒙古国是最早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双方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了政策对接、促进贸易、设施联通等多个项目,惠及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巴亚尔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是目前蒙中两国合作揭开新篇章的基石,这为蒙中两国带来了机会和发展前景。“对于蒙古国来说,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将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同时,蒙中两国的文化交流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对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