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新一轮冲突仍在持续,惨烈程度震惊世界。联合国及多国发声,敦促通过外交努力避免事态升级。
然而,本应在中东和平进程中负起责任的美国,非但没有采取措施让局势降温,反而忙着递刀拱火。
就像对待俄乌冲突一样,白宫宣称,美国无意向以色列派兵,但是会尽可能满足以方提出的任何需求。
路透社报道截图
军火库存有限,给以色列还是乌克兰?
7日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第一时间表态:美方将努力确保以色列“拥有自卫所需的一切”。
随后,美总统拜登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通话,重申他的政府对以色列安全的支持“坚如磐石”,并承诺将向以方提供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紧急军事援助。
据以色列军方证实,第一架载有美国武器装备的飞机已于10日飞抵以南部空军基地。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报道截图
要知道,最近因为国会两党围绕新财年预算等问题的恶斗,拜登政府已经在军援乌克兰问题上左支右绌。
而现在一说到支持以色列,白宫分分钟就能调拨军火装机起运,足见这个盟友“不一般”。
以色列是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最大的单一对外援助对象。虽然乌克兰去年超过以色列成为年度接收美国军援最多的国家,但若论起军援的持久性,以色列的受援地位显然很难动摇。
而且无论美国的哪个党在台上,对以色列的“安全承诺”都不会打折扣。因为除了地缘政治利益考量外,美国国内犹太财团的巨大影响力是任谁也不敢忽视的。
路透社:根据双方2016年签署的第三份十年期军事援助谅解备忘录,美国承诺在2019-2028财年向以色列提供总值380亿美元的军援,也就是每年援助38亿美元。
话虽如此,对于军火库存已接近见底的美国来说,同时满足以色列和乌克兰两边的军火需求毕竟有不小困难。
这从近期美国对乌克兰的炮弹援助中可见一斑。
自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国空运武器为以色列军队提供补给之后,美国就在以色列境内建立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战争储备弹药库”。
尽管库存中的武器装备属于美国,但如果以色列有紧急需求,可以向美军申请使用。在2006年黎以冲突和2014年巴以冲突中,以军就至少两次使用过这些美军储备。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和乌军炮弹消耗的急剧增加,美国今年年初从其设在以色列的储备弹药库中提取了30万枚155毫米口径炮弹给了乌克兰。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然而,随着本轮巴以冲突的爆发,以军预计消耗的弹药量将比以前的冲突多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设在以色列的储备弹药库恐怕又要转变角色了。
换句话说,一旦中东的战火延烧不止,美国对乌克兰的关注明显会受影响。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接受欧洲媒体采访时就表达了这种担忧。他希望美国继续提供支持,否则将使乌克兰陷入“险境”。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对他们来说,拱火的“动力”始终存在
其实从以往的经验看,只要是递刀拱火,看似没招的美国总能想出招来,不管是歪招还是损招。
近日有美国政府官员透露,美国将会向乌克兰运送数千件由美国海军截获并没收的伊朗武器和弹药,以缓解乌军面临的关键装备短缺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要求,被截获的武器装备只能被销毁或封存。但美国司法部称,美方将继续利用“依法获得的受制裁国家资源”支持乌克兰。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截图
尽管如此,这对乌克兰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随着2024大选年的临近,援乌问题正成为民主、共和两党围绕新财年预算的争斗焦点。
在美国国会赶在2023财年结束前最后一刻批准的短期拨款法案中,对乌克兰的新援助计划被剔除。随后,共和党籍众议长麦卡锡也因为对民主党“不够强硬”而被本党强硬派赶下台,令众议院陷入瘫痪。
这一切,使拜登政府想快速通过援乌新法案的算盘落了空。
法新社:拜登担心华盛顿的政治动荡可能威胁到美国对乌克兰的长期支持
如今,巴以又爆发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冲突,美国对外军援瓶颈更加凸显。
美国陆军部长克里斯汀·沃姆斯正敦促国会迅速批准更多拨款,以便美国能够同时向以色列和乌克兰提供它们现在都急需的武器弹药。
但美联社的报道认为,虽然两党议员都表达了对以色列的支持,但国会几乎不可能立即采取行动。同时,极右翼共和党人对进一步援助乌克兰的反对是否会影响对以色列的援助,目前也不确定。
美联社报道截图
不过早就有人说过,美国两党政客在援乌问题上的所谓分歧,只是出于政治要价的私利考虑,没人真的反对拱火冲突。
关键是,促使他们拱火的“动力”始终存在。
就像去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一样,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的第一个交易日(9日),纽约股市上的诺思罗普·格鲁曼、通用动力、洛克希德·马丁等美国军工巨头的股价再次齐齐看涨。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截图
这意味着,只要美国军工复合体想发战争财,没有哪个美国政客敢不乖乖配合。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军工复合体很久以前就采取了一种“稳赢的政治策略”,即确保军事预算进入每个国会选区。而“拿人手软”的国会议员根本不敢跟军工复合体对着干。
美国“共同梦想”网站:萨克斯嘲讽道,“只有勇敢的国会议员才会投票反对军工企业游说,但勇敢肯定不是美国国会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