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跟随总书记足迹 探寻非遗文化”之四】木雕传人的信仰
2024-03-22 17:39:04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赵妍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蔡靖骉)在常德河街上,与熙熙攘攘的闹市景象不同,安乡县木雕传承人潘能辉的工作室显得很安静。这里没有那些迎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纪念品,没有鼎沸嘈杂的喧嚣声,只有静静放置的木雕和正在绘制的图纸手稿。

配图一

潘能辉在进行木雕创作 摄影:李晋

  3月19日,正在湖南常德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常德河街,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利用等情况。总书记走进木雕传承人潘能辉的工作室…… 

  潘能辉回忆说,总书记刚进工作室就注意到墙上25米长的水墨正稿设计图。“我跟总书记汇报说,这幅作品计划花十几年的时间来雕刻完成。总书记听到的时候很惊叹,嘱咐我们要把文化艺术融入到非遗雕刻技艺上面,创作出更多具有文化特色的精品出来。”

配图三

  潘能辉计划用十多年的时间将《湘行散记》复刻到这个巨型红椿阴沉木上 摄影:李晋

  潘能辉计划用十多年的时间将沈从文笔下的《湘行散记》还原到一根重10吨、长10米、直径1.8米的巨型红椿阴沉木上。这是一幅湘西北的民俗图景,更是一件艺术品,融汇了沅水流域人文风貌、传统风俗、建筑街景。“未来这么多年的创作对于我们来讲是有不小压力的。但是,相信我们能克服这些问题,最终全心全意地把这个作品完美地展现出来。”

配图二

潘能辉在绘制《湘行散记》木雕的水墨正稿 摄影:李晋

  潘能辉,1971年出生于湖南安乡县黄山头镇,祖上四代从事木雕创作,在爷爷的指导下,潘能辉从小接受了系统的书画、雕刻技法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木雕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年,20岁的潘能辉离开家乡,外出打拼,先后在深圳、香港等地给海外客户做木雕。1993年的时候,他每个月的收入就已经超过了1万元。

  生活实现富足的潘能辉却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创作一些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本土特色的作品。“我们不能够一直为人做嫁衣裳,不能一直去做别人的文化方面的东西。我们想创作属于我们本土地域文化的作品。所以后来跟我太太商量后,我们就决定回到老家,在老家开办了一个木雕工作室,潜心于代表我们本土文化的木雕创作。”

  回到老家的潘能辉在黄山头镇一隅,开设了藏品木雕馆。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是潘能辉当时工作的注脚。他每天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木雕,将中国传统木雕技法与古希腊浮雕技法相结合,创作了《百骏图》《百鸟朝凤》《五牛图》等大量木雕作品,多次获奖。

  潘能辉告诉记者,他眼下正着手创作的巨型木雕《湘行散记》,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将完成图纸的绘制,届时将正式开始动刀雕刻。他将采用深度镂空的雕刻方法进行双面创作,以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感染力。

  谈及创作初衷,潘能辉感慨道,每一位非遗传承人身上都有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与匠心。“所谓的传承,除了传承文化,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你只要有这种精神,才能把老一辈的东西传承下来。拿艺术创作来说,从最早期的一个爱好、兴趣,变成了我们的职业,现在从职业变成了我们的信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