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吹哨人”离奇“自杀”,到飞机安全问题频出,波音公司最近深陷舆论风波。美国政府也坐不住了。近日,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联邦航空管理局局长迈克·惠特克出面表态,承认波音质量管控存在问题。然而,对于外界最关心的解决措施以及政府监管责任,两人都没有作出回应。这远远不能平息外界的质疑与愤怒。
疑云重重
“如果我出事,我一定不是自杀。”——几天前美媒曝出的波音公司退休员工约翰·巴尼特与好友的对话,让波音周围的谜团越来越大。
62岁的巴尼特曾经在波音公司工作30多年,长期担任质量控制经理。他多次爆料客机制造问题和公司内部乱象,被外界称为波音“吹哨人”。当地时间9日,他被发现死于一辆货车内,美国警方判定为“开枪自杀”。而在当天,他原本要就一起与波音有关的诉讼案出庭作证。他的律师近日公布的起诉书副本显示,波音涉嫌多年来“报复”巴尼特,包括调低他的工作绩效评分、调离原团队、列入黑名单等。这不免引起外界的诸多猜想与质疑。
巴尼特之死,只是近期波音“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今年以来,波音公司出现了一连串的安全问题。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统计,仅在1-2月间波音飞机就发生6起事故,甚至连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都因故在出访期间被迫换飞机。
进入3月份,波音客机更是接连出现起飞时轮胎掉落、引擎空中起火、机身外部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波音员工也被曝在工作时吸毒,种种乱象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禁要问,从曾经的全球领先到如今的麻烦缠身,波音公司到底怎么了?
利益至上
作为“美国制造”的龙头品牌,波音公司有上百年历史。它凭借安全性能和工程实力被视为“美国的骄傲”。其中,波音737、747系列飞机是它辉煌时期的象征。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别的国家借鉴波音经验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之时,美国经济却“脱实向虚”,把精益求精的工程师文化抛在脑后。分析人士认为,波音公司的生产和制造乱象问题由来已久,主要原因在于重股票轻质量、领导层更迭频繁、缺乏问责机制等。
特别是在1997年并购麦道后,波音公司的企业文化发生了改变,从原本信奉“管好质量”变成了“盈利至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外媒近日分析称,这种过于追求盈利的导向,使波音一味强调成本,给产品质量留下隐患。巴尼特生前曾爆料,波音公司为赶工放松品质把控,甚至有员工从废料箱捡回零件进行安装。公司内部滋生出一种“隐瞒文化”,把利润看的比安全更重要,悲剧自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018年10月和2019年3月,两架波音737 MAX飞机分别在印尼和埃塞俄比亚坠毁,造成346人死亡。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指出,这两起坠机事件给“航空史上商业飞行最安全的时期”画上了休止符,也让波音备受质疑。
政商勾结
美国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是造成波音飞行问题的深层因素。几十年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为节省经费,将部分飞机安全认证工作外包给波音等飞机制造商,相当于“把裁判权交到了运动员手里”。
其中,很多“运动员兼裁判员”还是美国政府前雇员。美国运输部前监察长夏沃曾坦言,“可能前一天你还在审核飞机,第二天你就为航空公司工作”。为了利益,很多美国政府官员有意在行业审查中“放水”。这也是为何有评论称,波音“安全门”背后是美式“旋转门”。2020年,波音公开的内部通讯记录显示,部分员工早就知道737 MAX系列客机存在问题,嘲讽这款客机是由“小丑设计、猴子监管”。
不光如此,不少美国前政府官员还甘愿成为企业的说客。根据无党派组织“公开秘密”数据,2023年美国航空运输行业的游说资金总额超过1亿美元,共有1018名说客,其中65.03%是前政府雇员,排名第一的游说企业正是波音。这就不难理解,面对波音接连不断的安全问题,美国政府为何至今没有给出合理解释,也没有提出有力的监管及解决措施。
危机四伏
对于波音公司而言,在这场“信任危机”中折翼的不仅是飞机,更是企业本身。近期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波音公司总负债1510亿美元,总资产1343亿美元,已经资不抵债。作为美国最大的单一出口商,波音的今天既是公司治理失能的结果,也是美国制造业整体衰退的缩影。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波音需求疲软还可能给美国经济带来麻烦。
在彭博社等外媒看来,波音公司在全球民航市场占有率颇高,连出安全事故会对世界航空业造成负面冲击。飞行安全无小事,关乎全球公众的安危。面对“波音疑云”,美国相关各方不应逃避问题和推卸责任,而要切实回应各方关切,给全世界一个合理交代。(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