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国际锐评】对话磋商才是中欧化解贸易摩擦的正确之道
2024-06-24 21:44:09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胡君颜

  刚刚过去的周末,欧方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一事出现新动向。

  22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应约与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兼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举行视频会谈。双方商定,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据欧洲媒体披露,中欧有关谈判将于未来几周在各层级展开。这一进展表明,中欧双方都有意愿通过对话磋商管控贸易争端,避免其冲击经贸合作大局。这也让各利益攸关方暂时舒了一口气。

  也是在这个周末,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部长哈贝克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外界普遍认为,哈贝克此行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当下的中欧经贸摩擦“降温”。在同中方会面时,哈贝克表示,当前形势下,加征关税是最糟糕的手段,将会陷入贸易摩擦升级的恶性循环,只有对话协商才是解决之道。这代表了欧洲内部理性派对欧方加征关税的反对态度,以及对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清醒认知。

  近年来,欧方不断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仅2024年以来,欧方就密集出台了31项对华贸易投资限制措施,导致中欧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以针对中国电动汽车为例,欧方从发起所谓反补贴调查,到宣布拟加征关税,很多做法都违背了经济规律与市场原则。

  比如,欧委会在没有产业申请的情况下,以保护本土产业为由,自主发起针对中方的反补贴调查,缺乏证据的充分性和调查的正当性;欧方无视中国企业配合调查所提供的信息,人为捏造和夸大所谓“补贴”项目,违规裁定高额税率,严重违背世贸组织开放、公平、非歧视原则和多边合作精神。此外,据中国一些车企透露,欧方在反补贴调查中,索取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划、技术工艺、产品配方等大量敏感信息。这实际是在借调查之名,窥探企业技术内幕。

  透过上述行为,外界看得很清楚,欧方“维护公平竞争”的说辞根本站不住脚。欧方不过是以此为名破坏公平竞争,搞贸易保护主义打压竞争对手,遏制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阻滞中国产业升级。同时也给美国盟友一个交代。

  讽刺的是,欧方声称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为了“保护”欧洲汽车产业,但连日来欧洲政界和产业界的批评声一浪高过一浪。德国数字化和交通部长福尔克·维辛指出,让汽车变得更便宜的途径应该是更多的竞争、开放的市场以及明显改善的生产条件,而不是通过贸易战和市场封锁。大众、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等欧洲车企明确反对加征关税的做法,认为这将助长“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欧洲汽车产业界人士强调,对中国电动汽车设置高关税壁垒,将损害欧洲消费者利益,破坏欧中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也迟滞了欧盟绿色低碳转型。显而易见,欧方加征关税并不符合欧洲整体利益。

  欧洲舆论分析称,欧盟内部的反对声浪以及欧方对中方经贸反制措施的忌惮,促使欧方一些人回归理性。他们意识到,一旦加征关税,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愿意尝试用谈判解决问题。

  根据欧盟委员会制定的“时间表”,欧方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而关税是否全面生效,则要等到今年11月欧盟反补贴调查结束后确定。事实上,留给中欧谈判磋商解决问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保护主义保护不了竞争力。中国新能源产业是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不是“补贴”出来的,更不是什么不公平竞争。中方不愿看到中欧贸易摩擦升级,愿意通过对话协商,照顾彼此合理关切,用理性和专业的方式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中方也希望欧方不要被意识形态思维和短期利益左右,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对话磋商谈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符合双方利益的结果来。正如德国经济学家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指出,“欧洲和中国展开合作才能使双方相互受益”。

  (国际锐评评论员)

标签:国际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