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吸引了超过3000名中外记者注册报名,创历届中非论坛新高。
在论坛峰会新闻中心,各国记者正积极展开采访,他们的报道聚焦中非多领域合作成果,他们期待不断中非合作持续深化,表示“喜欢与中国合作的模式”。
多位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采访的外国媒体记者表达了对峰会举行和中非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期待。
吉布提《民族报》总编阿尔泰·阿卜杜拉希是第一次报道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他说,中国帮助吉布提修建了三个港口,他期待吉中两国能在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加强合作。
阿卜杜拉希:“中国帮助修建了亚吉铁路,这是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连接了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贸易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曾经需要几天时间的路程,如今只需要4个小时,这条铁路使得客运和货运都可以轻松抵达目的地,一切都变得有可能,未来也因此而改变。”
阿尔泰·阿卜杜拉希
来自喀麦隆“共和国总统电视台”的埃比尼泽·莫塔莱介绍,喀麦隆自2018年以来已与中国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期待喀中商业经贸领域合作能够进一步深化。
莫塔莱:“这次的中非合作论坛,喀麦隆总统带了很多部长一起过来,交通部长将寻求与中国开展交通领域的合作,矿业部长将寻求与中国开展矿业方面的合作,外交部长将继续促进提升喀麦隆与中国的双边关系。”
埃比尼泽·莫塔莱
自2000年成立以来,中非合作论坛聚焦实现中非人民共同富裕与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已发展为中非开展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
莫塔莱表示,与中国的双赢合作模式给喀麦隆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造福非中人民。
莫塔莱:“我们喜欢与中国合作的模式,因为它是双赢的,不带任何附加条件。因此,我们希望未来在更多发展领域开展新合作,比如说,喀麦隆有供水和供电方面的问题,如果能与中国开展这些领域的合作,我想喀麦隆人会比现在高兴得多。”
中非合作源远流长,数十年来休戚与共、并肩奋斗,共同的历史使命让非洲与中国紧紧相连。
尼日利亚《外交官特刊》的记者拉斐尔·巴米德勒说,非中合作已经进入新阶段,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纽带不断拉紧。
巴米德勒:“非中之间的合作仍在拓宽新领域、双方仍在签署新协议。特别是与我的祖国尼日利亚,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建设方面帮助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尼日利亚与中国已经建交53 年,我们于 1971 年 2 月 建交,自此以后,合作一直很顺利。因此,我们可以在以往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扩大合作领域。尼日利亚的总统已经到达中国,将会签署很多协议。因此,我们期待双方合作更加美好的未来。”
拉斐尔·巴米德勒
关注和参与峰会报道的外国记者,不仅是非洲媒体记者。
在峰会新闻中心忙碌的记者里姆·拉比来自叙利亚《复兴报》 。她表示,自己期待看到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发展与合作,而叙利亚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也将从中受益。
里姆·拉比
记者丨杨琼 葛鹏 汪一鸣 李政杉 林路
编辑丨林维
签审丨刘轶瑶 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