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2月16日电(记者霍思颖、钟焯)当钥匙插入锁孔,“咔嚓”一声锁闸应声弹出;当清脆的机械声“咣当”一响,保险柜门徐徐打开;当手指轻划锁屏,“滴滴”一声家门开启……你可曾知道,这些全球人每天都在使用的铁闸锁、机械锁、智能锁,许多产自我国广东省中山市的小榄镇。
与锁结缘的小榄镇,被誉为“中国锁具出口基地”。从最早出口铁闸锁,到锁芯销售50多个国家和地区,再到智能“锁联网”产业集群……今天的小榄镇,锁具产值已超过100亿元,生产企业超300家,配套企业5300多家,锁具出口量占全国近三成。
生锈的“钻石”闪闪发光
不少上了年纪的农村人都记得,黑色锁身,中央嵌一个钻石商标的铁皮挂锁,是当时很多农村家庭必备的小物件。这个“闪闪发光”的钻石牌铁锁,是上世纪70年代小榄镇锁具的知名品牌,也是小镇锁具初创时期的主要见证。
那个时候,小榄镇的镇办企业主要生产国内销售的铁皮挂锁、千层锁,以及零星销往美国、东南亚等地的铁皮弹珠门锁、铁闸锁。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三来一补”为主的五金制造业,在珠三角蓬勃发展。小榄镇的锁具产量也逐年走高,一度占据全国七成市场份额。
1996年成立的华锋制锁有限公司,是小榄镇五金制品的龙头企业。副总经理张晓光说,从开模、自动冲压、压铸、锁头锁舌安装,再到常态化检测,华锋都能“一条龙”完成。
12月6日,华锋制锁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进行模具抛光工作。新华社记者 钟焯 摄
“我们70%的市场在北美,当地人换锁频率很高,但品类变化不大。我们就深耕传统锁业,提升机械锁的性价比和质量,以满足客户的换锁需求。”张晓光说,因为掌握了完整的产业链,公司能将更多精力放在提质增效上。
在华锋制锁的发货区,记者看到,四五辆集装箱卡车排队等待着装货。这些锁具,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将抵达深圳、珠海的港口码头,运往世界各地。
用“芯”打破“三流产品”印象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资企业纷纷进入小榄镇。在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把镇办集体企业“逼”上了转制发展的新赛道。
1994年,凭着在锁厂学到的锁芯制作技术,余镇江和另一位同事创办了基信五金厂。
“当时设备很落后,都是手工加工。车床、钻床、刀具甚至车间的家具,都是自己用双手一锯锯、一刀刀磨出来的。”余镇江回忆说,最初的“小作坊”生产条件简陋,许多外商看了扭头就走。
12月5日,基信锁芯有限公司一批锁壳刚刚生产下线。新华社记者 钟焯 摄
“当时还想着和老锁厂一样做出口,结果外商到厂房一看,要么不回应就走,要么直言‘这是三流产品’,都不愿意和我们合作。”从那个时候起,余镇江就下定决心,要在技术上向国际标准看齐,用实力改变外商的看法。
余镇江花了数年时间,将生产线全部进行了自动化改造,实现了设备“大换血”。2006年,他带着最得意的几款锁芯到德国参加展会,终于用过硬的质量,赢得了欧洲客商的认可,由此拉开了与欧洲大品牌合作的序幕。
基信锁芯有限公司产品检测实验室。新华社记者 钟焯 摄
随着不断打牢品质根基、迭代锁“芯”技术,余镇江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能“拿得出手”的产品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如今,公司已拥有超5000款锁芯产品和50多项国家专利,年产锁芯1500万套。
从光杆“铁将军”到矩阵“锁联网”
“滴”的一声刷卡开门,随着卡片插入取电槽,窗帘、灯光、音乐、电视、空调等全部自动打开……这样的场景,如今几乎是酒店房间的标配。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滴卡动作,却引发了小榄锁业在智能赛道的迭代创新,并由此开启了“锁联网”时代。
“刚起步时,只有4个人,没有自己的生产车间,只能找外面代工。”上世纪90年代,安防电锁刚刚从国外引进国内。在锁厂接触了这一技术的周理新,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杨格锁业。“为了研发电磁锁技术,一干就是几天几夜。”如今已是公司总经理的周理新回忆起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杨格锁业有限公司早期生产的电控锁。新华社记者 钟焯 摄
如今,受“刷房卡”启发的酒店智能“锁联网”,已成为杨格锁业深耕的蓝海,并与国内外20万家酒店客户达成合作协议。而公司开发的配套这一细分领域的门锁管理软件,正大踏步向公寓、民宿、学校宿舍等应用场景推广。
杨格锁业有限公司早期生产的酒店锁。新华社记者 钟焯 摄
从一门一锁的光杆“铁将军”,到一键管百锁的“锁联网”矩阵,小榄镇锁具迅速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目前,全镇智能锁企已超过200家,预计今年智能锁产量可突破800万套。
随着现代化的大型制锁企业相继涌现,小榄镇的锁业集群不断向周边镇区辐射,逐步形成了以小榄为核心的国家级锁具产业基地。
就在最近,小榄镇智能锁具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让小榄锁具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