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的日子。这场冲突剧烈冲击地区安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更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
当前,战场态势进入关键节点,战场之外各方的相互博弈也在激化。期待已久的和平能否尽快到来?
战场态势进入关键节点
俄乌冲突延宕三年,从战场态势看,在双方以军力、经济实力等为基础对抗的同时,借助现代技术、传播手段等因素,俄乌冲突又呈现出了新特点。
一场阵地战、消耗战
按照俄罗斯国防部本月22日公布的数据,自2022年2月开始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军共摧毁乌克兰方面固定翼飞机656架,直升机283架,坦克和装甲车21698辆,各类火炮和迫击炮约2.2万门。而按照俄罗斯《生意人报》的统计,在双方冲突升级前,乌克兰方面拥有的重型装备只有将近8800件。
据总台记者观察,战术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战场上开始大量使用无人机。按照两国国防部的统计,俄方击落超过4.4万架无人机,乌方击落超过2.6万架无人机。此外,俄罗斯研制的“榛树”高超音速导弹首次用于实战。
战局进入最关键节点
从现阶段俄乌冲突的整体态势看,俄方的优势更加明显。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第一副总参谋长鲁茨科伊日前表示,目前,占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等三地75%的地区已被俄军控制,卢甘斯克仅剩不到1%的地区被乌方控制。俄军还收复了大约64%被乌军攻占的库尔斯克州领土。
俄罗斯各界一致表示,虽然相关国家已经开始调解乌克兰冲突,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仍是决定冲突结局和谈判走向的最重要因素。俄方专家认为,战局已经进入最关键节点。在此情况下,时间因素非常重要。对俄乌双方来讲,在开启谈判之前,巩固战场优势或者保住现有战果具有重要意义。这同时意味着,留给双方的时间是有限的。
多方博弈持续
在战场之外,各方的相互博弈也在激化。近来,美俄高层展开对话会晤,双方就结束冲突等达成共识,但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与乌方和欧洲盟友在乌克兰问题上矛盾加深。
俄美“相谈甚欢”
四个半小时达成四点共识
俄罗斯和美国代表团2月18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谈,会谈持续了约四个半小时。18日的这次会谈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之后,双方首次举行高级别会谈,也是2022年2月俄军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美国随后对俄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以来,双方最高级别外交官的首次面对面会谈。
持续3年的隔阂对立后,双方再次面对面坐下来,能够谈出什么结果?然而,会场“相谈甚欢”的氛围,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料。
会后,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称,美俄就解决两国间“棘手问题”和结束俄乌冲突等达成四点共识。此外,双方同意为未来在共同地缘政治利益问题及经济和投资机会方面的合作奠定基础;与会团队还承诺将保持接触,确保以及时和富有成效的方式推进谈判进程。
这的确是让全世界有点“缓不过神来”的180度巨变。
乌克兰没上桌
“不应在我们背后进行”
△泽连斯基(资料图)
针对当天俄罗斯和美国代表团在沙特举行会谈,泽连斯基在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会晤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说,乌克兰没有参与,乌克兰绝不会屈服于俄罗斯的“最后通牒”,土耳其和欧洲应该参与结束俄乌冲突的讨论,“谈判不应该在我们背后进行”。
欧洲也没上桌 美欧裂痕再次凸显
美俄频繁互动,预示着美国在对俄乌冲突立场和对俄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欧洲多国领导人密集表态,重申对乌克兰的支持,强调任何结束俄乌冲突的谈判都需要有乌克兰和欧洲的参与,敦促美国不要把欧洲和乌克兰排除在谈判桌外。形势的快速演变迫使欧洲开始反思,必须加快战略自主的步伐。
美国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安德烈娅·肯德尔-泰勒认为,特朗普当前最大诉求是尽快结束俄乌冲突,他并不在乎冲突结束的方式是否会损害乌克兰的利益,也不在乎这是否会为未来再次出现冲突埋下隐患。另外,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埃文·费根鲍姆认为,特朗普态度的急转,带来西方国家的分裂。
事实上,随着2月18日,美俄双方在沙特利雅得的会谈,以及特朗普政府这几天接连在俄乌冲突上的不同表态,这种外交政策上的180度转变,已经导致美国与相隔大西洋的欧洲盟友之间出现了几十年来最大的裂痕。而在俄乌冲突迎来三周年之际,是否会在美国及欧洲盟友等相关国家参与之下,能够尽快促成俄乌双方的和平谈判,也还需要继续观察。
分析人士认为,鉴于美、俄、欧、乌利益诉求分歧明显,各方博弈仍将持续。
冲突影响深远
在俄乌直接的武装冲突进行同时,无形的炮火还蔓延到媒体、公共外交、经贸等领域。乌克兰危机升级三年,俄乌两国都付出沉重代价。西方国家冻结了俄罗斯大约3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欧盟对俄罗斯实施了16轮制裁。在冲突期间,更是发生了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的破坏活动。
欧洲国家则受到了严重的外溢效应影响。前所未有的对俄制裁导致欧洲能源短缺和多种大宗商品供应链不畅,通胀高企,严重影响各国民生。三年来,在冲突延宕的背景下,一些欧洲国家民众失去对传统主流政党的信任,极右翼思潮在欧洲逐渐蔓延。德国《商报》认为,欧洲在这场冲突中遭遇了“战略上的失败”,影响力被削弱。
乌克兰危机的升级还影响全球多国的粮食安全。俄罗斯和乌克兰都是重要粮食出口国,俄罗斯还是重要化肥出口国。危机升级以来,供应链受阻,国际粮价高涨,部分国家粮食危机加剧,非洲、中东、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进口粮食的负担明显加重,粮食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
美对乌军援“拱火自肥”
而三年来,凭借能源贸易与军火援助,美国实际上成为俄乌冲突的最大受益方。美欧对俄实施全方位制裁后,原本依赖俄罗斯油气的欧洲国家能源供应受阻,而美国则利用“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等事件,不断削弱俄欧之间的能源合作,迫使欧洲高价购买美国天然气。美国目前已成为欧盟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应国。
过去三年,美国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事援助。绝大部分对乌军援并未直接流向乌克兰,而是留在美国国内补贴了至少31个州和71个城市的军工企业。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项研究说,美国对乌克兰的巨额军援助力美国国防制造业的振兴。乌克兰获得的大部分军援都是美国的老旧装备,美国军工企业将制造的新武器用于补充美军库存,并出售给北约盟国从中获利。
和平有望了?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俄智库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认为,俄美两国在后续谈判中一定会坚持自身利益,未必能迅速达成共识。俄高等经济大学欧洲和国际综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德米特里·苏斯洛夫表示,美国政府近来希望迅速推动对俄关系正常化,一定程度上说明美方只寻求实现冲突短期停火,而非如俄罗斯所愿彻底解决冲突的根源性问题。
乌克兰政策分析专家弗拉基米尔·沃利亚认为,实现停火与和平的前提是乌克兰获得可靠的安全保障,但目前美国提出的计划中并没有包含安全保障条款。此外,俄军目前占据战场优势,现在讨论停火为时尚早,俄方也不太可能立即就停火协议和安全保障问题与美西方达成一致。
爱沙尼亚安全问题专家赖讷·萨克斯同样对和平前景持谨慎态度。在他看来,单凭美俄之间的协议并不能完全决定乌克兰问题的走向。美方策略缺乏清晰规划,特朗普政府在处理相关问题时非常注重维护自身利益,这将使未来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和平进程或明确的计划,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