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白话拆解丨英国评论员: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岗位“回不来”
2025-04-24 14:34:57来源:环球资讯广播编辑:王雨晴

  近日,英国媒体评论员沃尔夫冈·明肖刊文指出,美国汽车工业的衰落是“既成事实”。但如果相信特朗普政府通过关税政策能让美国汽车业重现“昔日荣光”,再次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则是“大错特错”。

  我们来拆一拆。

白话拆解丨英国评论员: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岗位“回不来”

沃尔夫冈·明肖文章截图

  沃尔夫冈·明肖文章内容

  美国底特律等地的遭遇,源自经济学理论之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简而言之,该理论主张各国应专攻自己更擅长、更具优势的产业。这是美英制造业外流的理论依据,也成为底特律汽车工厂走向没落、中德两国制造业崛起的深层原因。

白话拆解

  美国汽车制造业的“衰落”是全球经济大分工的结果。

  上世纪50年代至今,制造业在美国经济总量当中的占比从约三成下降到约一成,服务业比重则不断上升。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了美国企业将更多制造环节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地方迁移。

  加之美国老牌汽车企业自身战略决策失误,在同日本、德国、韩国汽车品牌的竞争中落败,这是美国汽车产业“衰落”的主要原因。

  沃尔夫冈·明肖文章内容

  传统的工业模式是接收钢材、塑料等原材料,加工为成品出厂。当时的工厂动辄雇佣成千上万名工人。而全球化不仅推动企业撤离美英,更彻底改变了工业企业的运作模式。现代制造企业已经与传统工厂大相径庭,前者更像是全球供应链的网络节点。例如:西欧的制造企业从中国采购原料,从东欧和欧亚大陆其他地区获得生产流程所需的中间产品。人们在德国看到的许多工厂仅仅是总装车间,其主要任务是给一件件成品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

  对于捷豹、路虎、奥迪、保时捷等在美国销售却无本土工厂的欧洲车企来说,为了规避关税,就需要在美建厂,这意味着重构整个供应链体系。部分企业会这样做,但多数难以做到。

白话拆解

  汽车业的“生产方式”已然改变,“强制迁移”难以如愿。

  通用汽车高管曾指出,所谓“汽车产业回流”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不是一回事。在大多数工厂产能饱和且供应链紧缩的背景下,投资新的实体产能“耗时费力”。

  此外,面对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骤减超过70%,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电话会议当中坦率承认,要在汽车业所有领域实现100%的产业链本地化完全不现实,特别是半导体供应。

  沃尔夫冈·明肖文章内容

  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一场全新的大变革。工业1.0是指18世纪末的机械革命,2.0是流水线生产的革命,3.0代表数字革命,4.0则是以智能工厂为标志的工业全面数字化革命。其标志性特征是对海量数据的依赖。

  新型工厂依然会雇佣人力资源,但员工的教育背景会更接近今天的硅谷科技从业者,而非美国的传统产业工人。

白话拆解

  “制造业回流”带不来特朗普政府许诺的“就业岗位”。

  美国通过对全球汽车产品加征关税,要求各国车企到美国投资建厂。但实际发生的事情,是多家车企宣布在美国的工厂裁员。究其原因,既有单边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上升,更有美国汽车业人员技能“错位”,岗位供需“脱节”的尴尬。

  一方面,传统燃油车业务萎缩导致美国车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迅速,电池技术、软件集成等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难以满足。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在报道中坦承,因缺乏足够成熟的人才,美国汽车产业无论是在前期制造,还是在后期的汽车维护和道路救援方面,都面临很大的麻烦。

  记者丨陈濛

  编辑丨林维

  审核丨关娟娟

标签: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