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5日,生活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民众在炮火中迎来第77个“灾难日”,面对以色列军队的轰炸和封锁,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的人道主义困境持续加重,以军使得加沙民众流离失所,生活艰苦。
总台报道员 奥萨马:在第77个巴勒斯坦“灾难日”,历史在重演。但这一次,以色列军队使用的是“饥饿战术”,试图以此迫使民众向加沙地带南部迁移,声称将在那里分发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与此同时,以色列军方宣布这一计划后,民众心头被巨大的忧虑笼罩,尤其是在这场冲突中,他们已经数次遭遇强行迁徙与苦难。
萨利姆已经78岁,对他而言,每一天的生活都宛如“灾难日”,只是与父辈相比,这一次,巴勒斯坦人已经无处可去。
加沙老人 萨利姆:70多年前我们家从巴勒斯坦北部一路逃到加沙地带,如今以色列又一路追杀到加沙,我们仍处在战争之中。我们只是可怜的老百姓,我们面对的只有死亡,不仅如此,以色列还从生活物资方面折磨我们,他们关了边境口岸。没有面粉、没有大米、没有鱼、没有肉,什么都没有,更不用说人权了。
在加沙城拥挤的难民营里,哈马德正在煮一家人的晚饭,用了两个西红柿和半个土豆。他们一家原本生活在加沙地带北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被迫流离失所7次,最终回到了当初出发的地方,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家园。
流离失所者 哈马德:我们现在经历的比1948年的“灾难日”还要惨,我们遭遇了屠杀、饥饿和多次流离失所。如今以军让我们去加沙城西部,并说那里是安全区,可是现实是,我们在哪里都会遭到袭击。我们逃到南边,去了拉法,结果拉法被轰炸。我们逃到汗尤尼斯,汗尤尼斯被轰炸。我们逃到加沙中部,加沙中部被轰炸,最后我们逃回加沙城,结果这里一样被轰炸。现实就是,我们始终活在杀戮和流离失所中,走到哪里都会遭袭,死亡无处不在。
巴勒斯坦“灾难日” 数十年来苦难依旧
今年的5月15日是巴勒斯坦第77个“灾难日”。“灾难日”的设立,原本是巴勒斯坦为了纪念在巴以战争中的遇难者,让巴勒斯坦人不要忘记领土被占、有家难回的遭遇。
而如今灾难仍在持续,在本轮巴以冲突过程中,居住在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在枪林弹雨中颠沛流离,基本的生存需求时刻面临着威胁,他们面对的苦难并不比自己的祖辈父辈少。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也就是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中,大批巴勒斯坦人或为躲避战争逃往其他国家,更多的是被以色列当局赶出世代居住的家园,沦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联合国181号决议规定的大部分巴勒斯坦的领土。1949年5月15日,许多巴勒斯坦人开始举行示威、罢工、升起黑旗以及悼念第一次中东战争中遇难者的活动。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5月15日在阿拉伯世界被称为巴勒斯坦日,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媒体将其称为国际社会声援巴勒斯坦的日子。
在1988年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联合巴勒斯坦国民起义指挥部号召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将5月15日定为全国哀悼日。1998年,时任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15日为“灾难日”。
多年以来,在美西方国家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下,巴勒斯坦人迟迟无法实现独立建国的合法民族权利,长期遭受的历史不公也未得到纠正,两国方案迟迟无法落实,成了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