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天津    |    直播·视频     |     热点专题    |     数字天津 
乡村工作站 来了年轻人
2025-07-23 08:43:26来源:天津日报编辑:袁艺航责编:王悦阳

  原标题:一面墙绘出乡村新貌 一台剧打开世界之窗 这个暑假——乡村工作站 来了年轻人

乡村工作站 来了年轻人_fororder_p1_b (1)

  暑期实践支队队员们在参与设计、绘制的墙绘前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暑假期间,高校学子暂别校园,或返乡,或出游,或勤工俭学,或社会实践……他们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覆盖城市乡村。在全国各地的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准时到访,开展课题实践、助力乡村发展,在切身体验乡村文化的同时,也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将高校文化成果输送下乡,为乡村文化生活注入时代新风。

  为美丽乡村画下美好祝愿

  “宝坻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十分漂亮。”来自清华大学的蔡艾佳既是暑期实践支队队长,也是队内职能分组中的设计组成员,她和同学们最近在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宝坻站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时光,“我们在工作站期间,村里的麦子熟了,阳光下的麦田金灿灿的,收割机在金色麦田里行进,像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队员们把乡村风貌融入设计构思,为工作站外墙绘制了一组墙绘。“我们想把宝坻的特色元素画上去,比如特色农作物、地标景区等。成员们各自的绘画风格不同,经过多次小组讨论,最后决定用‘胶卷’元素作为呈现形式,结合扁平化设计风格,借鉴数字油画的填色方式,把所有墙绘作品串联起来,达到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 蔡艾佳说,自己报名参加实践支队的初衷就是为美化村容风貌、宣传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宝坻站负责人林泽汐表示,暑假期间,工作站预计每月接待两支以上的高校实践团队。在乡村工作站,高校学生能参加的实践类型很多。其中,学生反馈最佳的是以研学、美育和设计为主的文化活动,相关活动成果也能快速落地,提升村庄风貌与人气。今年暑期,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14名本硕博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不仅提供了景观设计方案,还展开非遗文化调研及研学活动设计,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多维度探索和呈现乡村文化成果;来自中国民航大学的学生团队为当地农户、乡村工作者及青少年带来关于无人机技术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科普活动;天津商业大学的学生实践团队专注讨论乡村旅游活动的营销策划方案,并专程前往赵辛庄村参观红色记忆体验馆,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林泽汐观察到,工作站迎来年轻人之后,本地手工艺人也开始主动寻求合作:“村子里一些搞编织的老师傅过去只做批发加工生意,现在会向大学生们提问,了解年轻人喜欢的动物造型种类,计划将自己的作品推广给年轻的消费者。”工作站未来会继续引导学子以村民需求为课题,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振兴乡村文化。

  为乡村学生送去英文话剧

  在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河间站,南开大学外文剧社的13名学生和沧州师范学院的11名学生分组前往周边10所中小学,带领当地师生排演英文话剧。

  剧社指导教师崔丽月表示,南开大学有着悠久的戏剧传统,外文剧社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编排的外文话剧覆盖英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多个语种,曾多次受邀赴美、日演出,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暑假前往位于河北省河间市的乡村工作站开展实践的学生均拥有丰富的话剧排演经验。为了确保当地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英文话剧的排演节奏,他们依据学生年龄与英语水平定制剧本:小学生排演《音乐之声》,初中生排演《塞翁失马》《花木兰》,高中生排练《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在6月,外文剧社就为当地师生开展了为期3周的线上剧本教学,围绕剧本的词汇、语法、发音等知识进行讲解;7月中上旬,大学生开始面对面指导当地学生进行剧本围读、逐句正音、舞台走位……确保戏剧文化能够“入耳入心”。由于10所学校位置分散,当地校友协调村民腾出自家小院供师生落脚,附近村民也会主动提供饮食服务,邀请这些“懂外语”的年轻人到家中做客、聊天。“这种乡村文化的融入感,是课堂给不了、教不会的。”崔丽月说。

  南开大学团委书记卢彤菲介绍,从2023年5月起,南开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截至目前共在全国28省市建立工作站98个,预计今年暑期还将陆续拓展至少数“空白省份”,实现“全覆盖”。乡村工作站建立后,已为百余项课题研究、百余次师生实践提供了有效支持,在兴农助农、农文旅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教育和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做出一定贡献,在“村超”破圈传播、“向阳计划”支教等文化大事件中提供了“智慧助力”。未来,南开大学将继续发挥“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和综合性学科优势,让乡村工作站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

  高校建立乡村工作站,让高校学子的社会实践真正做到了“走出象牙塔、扎进泥土里”。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走进乡村工作站,在丰富的乡村文化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也在切实解决问题、满足需求、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为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贡献青春力量。(记者 张译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