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很多小城,看似平凡却蕴藏着连接世界的力量,通过外贸产业,编织着一张张跨越国界的经贸网络。在这里,人们推开家门就可以拥抱世界,小城外贸,正在努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家门口的世界》第二季,讲述家门口的全球化故事。
吉林梅河口,是一座原本并不出产松子的小城,却因一颗小小的松子蜚声世界。如今,这里已成为 “亚洲最大的松子仁加工集散地”。每年,全球近 70% 的松子原材料汇聚于此,在那里完成晾晒、加工等一系列流程后,又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从无到有,梅河口实现了 “世界松子看中国,中国松子看梅河口”的精彩蜕变,让这座既不临江也不沿海的城市,以独特的方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当中。
在位于梅河口城区的一家松子加工企业,一车车带壳的松子原料被送进生产线,经过脱壳、色选、去污、烘干等18道工序后,变成一颗颗圆润光滑的松子仁。春夏之季本是松子行业的淡季,但今年,当地不少企业不仅没有停工,反而加大了生产规模。
企业车间主任张超告诉记者:“现在生产量比往年多了一些,俄罗斯、中国、蒙古国的松子产量相对多了,所以我们的收购量也增加了,出口量也跟着涨,出口订单跟往年同期相比多了很多,销售量大概增加了四分之一,现在生产特别忙。”
梅河口是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一座小城,城区常住人口只有40几万,这里几乎不产松子,但全球70%以上的松子仁都产自梅河口。这是如何做到的呢?用当地人的话说,是用小铁锤敲出了大市场。梅河口是吉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凭借公路、铁路网络密集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就有人从长白山收购红松的松子,加工成果仁销往国外,赚外汇。
张超说:“最开始我们加工松子全靠小铁锤一锤一锤、一颗一颗去破,后来干这行的人和加工企业越来越多,慢慢就有了规模。我们当地政府把松子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还定期组织我们参加国外展会展销这些活动,让我们眼界更开阔了,也更有做大产业的野心。”
如今小铁锤的叮当声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的轰鸣。这里松子的采购从长白山拓展到小兴安岭、云南等地,以及俄罗斯、蒙古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松子仁出口到欧洲、东南亚、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超所在的这家松子加工企业,年销售额超过2.5亿元。和当地很多同行一样,他们的工厂从传统手工作坊,实现了向现代化智慧工厂的转型升级。
张超告诉记者:“现在生产线可先进了,全程全是自动化,现在所有的设备已经达到国产化。就拿色选机来说吧,它是通过光学来识别颗粒的异色,剔除异物,一天的产能能跟100个工人手挑来媲美,产品合格率跟人工相比增加到20%到30%。最近我们也刚刚扩大了生产线,这座智能化厂房也是我们新建的,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加工效率。”
截至目前,梅河口市的松子加工企业超过300家,年加工松子15万吨。松子产业的崛起,为当地创造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加工旺季时,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资能达到5000元左右。同时也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走进梅河口曙光镇的一家机械制造厂,这里正在生产松子破壳机。厂长曹士礼介绍,近几年,企业生产的机器不断迭代更新,加工效率和加工品质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曹士礼:“破壳机由原先的人工来调节,到现在有一些电子辅助;由原先一天一台机器生产三四百斤,到现在自动化的机器一天能生产一两吨、两三吨果仁。需要的工人由二三百人变成两三人就完成了,就是这个进步。刚开始研发的时候,破壳机破损率都达到百分之七、八,到现在降到百分之一、二,不会超过百分之三,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全部都提升了。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对果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觉得这个上还有空间,有信心要把设备往前进一步研发,再提升一个档次,助力松仁产业提质增效。”
最近几年,国内外炒货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多家头部零食企业先后入驻梅河口,与当地的松子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深度合作,不仅为本地企业带来订单激增,更推动了产业标准化升级。
梅河口市一家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经理王雨晴表示:“今年我们搬进了新厂房,总共投资了2000万,上了8条生产线,有色选机、X光机,还有油炸‘一条龙’生产线。现在的生产线能实现从原料检测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标准化作业,生产标准达到出口级别。2025年预计产值5亿,年产能预计能提升到8000吨。”
现在,梅河口的松子产业还在不断探索深加工领域,目前已开发出松子油、松子酒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
梅河口市松子协会副秘书长崔琳介绍说:“目前梅河口松子产业是从原料采购到工厂加工,再到销售,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协会积极和高等院校合作,帮助企业聘请科技专员,争取把我们松子产品和科技相结合,走出一条精彩的发展之路。”
总台记者|孙建德 赵丹阳
签审|李琳
合作|梅河口融媒
监制|蔡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