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实习和住院医生因反对医学院扩招计划而引发的“辞职潮”风波已持续近17个月。为化解僵局,韩国政府和医疗界代表近日重建了一套协商机制。
当地时间25日,韩国保健福祉部官员与韩国实习和住院医生协会代表举行了新协商机制启动仪式并召开首次会议,与会方当天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只商定今后每周举行会议,讨论医生返岗方案等事宜。
同一天,韩国教育部同意数千名罢课的医学生于今年秋季学期返校。
韩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李在明政府急于重建协商机制,核心原因在于缓解医疗危机对民生和政治的双重冲击。
这一轮韩国医生的辞职风波已持续17个月,导致韩国医疗机构运行混乱,急诊手术等基础医疗服务受到严重影响,民众就医难的问题持续发酵。如果任由危机发展,可能引发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损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李在明政府上台后要展现执政能力,尽快树立办实事的务实领导人的形象。尹锡悦时期的扩招政策引发长期医政对峙,也被视为施政败笔之一。李在明通过推动协商可以争取更多选民支持。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医疗人才断层的风险加剧。尤其是实习医生和住院医生作为基层医疗的主力,他们离岗直接影响到医疗体系的正常运转和人才的培养衔接。如果不及时化解,可能对韩国医疗系统造成不可逆损害。
《韩民族日报》报道截图
项昊宇认为,李在明政府处理这一问题会吸取尹锡悦政府的教训,在与医疗界的磋商手段和方式上将采取不同的做法。
尹锡悦政府坚持扩招计划,面对医疗界抵制采取了强硬态度,在协商中也忽视了医疗界的关切和担忧。
李在明政府则要弱化扩招的刚性目标,强调通过对话来寻求共识,也邀请医疗界代表参与协商,试图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当然,也会在扩招规模、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一定妥协。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能推动部分医生返岗,缓解医疗系统的紧急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医政双方无法就扩招计划的核心分歧达成共识,医疗界可能还会采取抵制措施。
《韩国时报》报道截图
项昊宇进一步分析认为,韩国医政矛盾根深蒂固,李在明政府在处理上面临多重结构性掣肘,任重道远。
韩国医疗行业长期由医生团体主导,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医生群体不仅是专业技术群体,他们还通过游说、罢工等方式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对韩国政府的政策具有直接否决的能力。
如果李在明过度妥协,可能会被指责向利益集团让步,进而面临舆论的压力。因为多数韩国民众其实是支持增加医生数量来缓解就医难的问题。
但医疗界担忧,扩招可能会导致医疗质量下降,行业收入减少,双方诉求存在根本性冲突。政府需要在民生需求和行业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韩国保守派也可能将医疗政策妥协作为一个攻击点来指责李在明政府软弱,影响到他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韩国医政矛盾的本质,是韩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包括城乡差距很大、大医院垄断、医生薪酬体系不合理等,再加上监管机制僵化等问题集中爆发。
李在明政府如果仅聚焦于扩招争议而不改革深层次机制,恐怕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医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