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很多小城,看似平凡却蕴藏着连接世界的力量,通过外贸产业,编织着一张张跨越国界的经贸网络。在这里,人们推开家门就可以拥抱世界,小城外贸,正在努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家门口的世界》第二季,讲述家门口的全球化故事。
在福建泉州晋江市东石镇,当制伞工人将最后一颗螺丝钉嵌入伞骨时,这把凝聚着 37 道工序的雨伞或许不会想到,它即将踏上横跨太平洋的旅程,最终出现在世界各地精品店的货架上。
如今,全球每四把伞就有一把产自东石镇,这座闽南小镇正用科技与品牌的双轮驱动,演绎着传统制造业的出海传奇。
走进东石镇这家制伞企业的智能车间,自动铺布机以0.1毫米的精度裁剪伞面,数码印花设备将敦煌壁画图案瞬间转印,科技感满满。
45年前,东石镇梅峰村的蔡氏三兄弟用从台湾进口的伞骨机敲开了制伞业的大门。如今,这里已经形成475家制伞企业、168家配套厂商构成的完整产业生态,拥有1350项专利,各类创新伞具通过33个海外仓直抵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手中。
东石镇制伞企业众多
这家企业的总经理王翔鹏也是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会长,他在公司展厅里给记者介绍了几把不太一样的“黑科技”雨伞。有的伞手柄暗藏玄机,方便携带成为最大卖点,是去年国内外的爆款产品;有的伞采用了降温布料,可以让伞下温度降十几度,受到国内外客户的欢迎。
工程师正对产品进行测试
除了“黑科技”,东石伞还很“文艺范”。锦鲤荷花孔雀牡丹等国潮图案、敦煌的飞天壁画、城市的地标和文化IP……当这些元素出现在雨伞上的时候,让人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在你眼前展开的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一件美术作品。
国家一级技师丁敬堂在东石镇从事制伞技术研发多年,在他看来,只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守正创新,东石制伞产业就会生生不息。
丁敬堂:“未来,人们对节能环保智能商品的需求可能越来越大。接下来,行业要加大雨伞新材料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包括一些智能信息的融入。比如,顺应银发经济,推出更多适老用品;在户外应用方面加大研究投入,开发一些个性化产品,给人们更多功能上的需求满足。”
工人在制伞车间
在东石镇的物流园区,一辆辆集装箱卡车川流不息,将一箱箱伞具运往码头,装船出海。从一开始,东石镇的雨伞制造就是面向海外市场的,虽然营销的方式随着产业的发展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唯一不变的是,东石伞业一直在求新、求变、在向前奔跑。
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会长王翔鹏说:“我们东石伞业本身也是一个外向型产业。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当时第一波接住流量的都是这些外贸企业,他们能够接触到外面,当时是把业务拿到这里代工,这个是1.0时代的模式;2.0时代就是我们自己去参加展会,通过展会自己去接触海外客户;3.0时代就是我们到海外设立营销点,去推广自己的产品;4.0时代我觉得是电商,包括本土电商和跨境电商,直接面对的是消费者。其实可以发现,我们一直在往前走,往市场前端走。”
工程师正对产品进行测试
这种变化源于东石人“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为国际大牌代工积累技术,又通过自主品牌抢占中高端市场。
丁敬堂说,这几年,东石制伞业在内销市场也不断发力,打开新局面。他说:“国内市场的进入是一个过程,因为现在消费模式的改变,特别是通过电商销售,流量分布均衡的话,未来不是哪一家企业可以独大的,都要靠自己的个性化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琳琅满目的东石伞
如今,东石镇的成品伞年产量达到4.6亿把,年产值130亿元。在王翔鹏的办公桌上,一份新规划图铺展开来:未来三年将新增50家海外仓,建设伞具博物馆和设计学院,让东石不仅成为“世界伞都”,更要做全球伞具潮流的引领者。
王翔鹏说:“我们要不断做大‘中国伞都’这个金字招牌。随着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我们也想把‘东石伞’的制造标准输出到全世界。伞业我们已经有了国家标准,并且翻译成了英文,我们想慢慢地将我们这个标准输向全世界。”
记者丨陈庚
合作丨晋江台陈惠君、董喆、陈依妮、郑雅宝、王亚波
签审丨魏郁
监制丨蔡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