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一方年画,何以浓缩华夏意蕴?8月7日,“何以中国 和合共生”网络宣传活动媒体团走进天津杨柳青古镇,探寻文化密码。诞生于运河漕运鼎盛时期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正以其四百余年的艺术积淀娓娓作答。
运河流韵 方寸寄情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诞生,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繁荣密不可分,杨柳青木版年画随着文人画师的迁移沿河北上,最终定居于此,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从而铺展开来。其制作工艺繁复精妙,需经“勾、刻、印、绘、裱”五道核心工序,每一环节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与灵魂,赋予年画不朽的生命力。
杨柳青民俗文化馆年画制作展厅 胡晓薇摄
驻足于年画制作展厅,占据“C位”的《莲年有余》堪称杨柳青年画典范。古镇街头巷尾,此类“娃娃抱鱼”主题年画比比皆是。它远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家”与“年”的象征符号:鲶鱼头、鲫鱼身、鲤鱼尾的形象寓意“群居而旺”、“年年有余”;娃娃左髻指女,右辫指男,寄托“儿女双全”、“添丁进福”的祈愿;手执荷花,则象征生活和美。一幅看似简单的年画,已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诸多向往尽纳其中。
实用与记录 年画的双重使命
杨柳青年画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深入民众日常生活的肌理。例如昔日贴于水缸顶上的“缸鱼画”,便兼具实用功能:当明矾沉淀的河水中映出鱼影绰绰,饮水安全也多了一重保障,科学与艺术在此间悄然结合。
缸鱼画 胡晓薇摄
除此之外,年画更是社会变迁的忠实记录者。展厅内三幅色调素雅、线条内敛的老年画,创作于1799年清乾隆帝驾崩的国丧期间。彼时全国禁用红紫艳色,画师们遂采用被称为“散蓝”的冷色系。水蓝色的笔触,无声地映射着时代的鸿篇或细节。
清乾隆帝驾崩年间的年画 胡晓薇摄
活态传承 古艺焕发新生机
漫步杨柳青,大红年画、福态娃娃、荷鱼交映,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年节气息与生活温度。这里的民俗,并非冰冷的展陈,而是流淌着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文化血脉。一张年画,既能容纳一个春节的喧腾喜庆,也珍藏着一户人家的殷切期盼。
时光流转,杨柳青年画亦在传承与创新中汲取养分,焕发新生。步入拥有百年历史的“玉成号画坊”,传统技艺未曾丢失,一幅精品年画仍需匠人数月手工绘制。与此同时,创新探索步履不停:年画元素被巧妙融入印章、小夜灯等现代文创产品;响应助农号召,天津沙窝萝卜代替娃娃怀里的大鱼,成为新的“吉祥物”;研学合作广泛开展,吸引年轻一代学习、活用年画技艺,当代年画正在大学生们的手中“动起来”。
玉成号年画坊匠人正在绘制《莲年有余》 胡晓薇摄
“非遗不能仅仅成为博物馆中的收藏品,而是要活态传承、创新利用。”玉成号第七代传承人张宏道出心声,“唯有更多年轻人的加入与热爱,才能为杨柳青年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异彩。”(胡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