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3日,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接待到访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并一同出席与欧洲多国、北约和欧盟领导人的线上磋商,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后也加入视频会议。
这一安排,发生在美俄首脑即将在阿拉斯加会面前,被德国媒体普遍视为欧洲在关键当口的“自救”,力求在关键立场上展现共识,防止自身在乌克兰等关键问题的谈判中被边缘化,坐等被告知结果。
总台记者 阮佳闻:从形式上看,这是一场典型的“欧洲自救”;从结果来看,默茨与泽连斯基在联合记者会上提出了包括乌克兰必须参与任何后续谈判、停火应先于实质磋商、安全保障与跨大西洋协调等在内的五点核心立场,似乎展现了欧洲内部的高度一致。然而,这些精心摆出的“统一阵线”,背后却藏着不安。
总台记者 阮佳闻:首先是被边缘化的担忧。在布鲁塞尔和柏林,外交界普遍认为,美俄直接接触既可能绕过乌克兰,也可能令欧洲在关键安全议题上失去主导权。尽管特朗普声称“不想做交易”,但其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反对、对领土问题的模糊表态,都令欧洲怀疑:华盛顿的优先事项并非稳固欧洲安全秩序,而是追求自身在地缘政治上的利益。
总台记者 阮佳闻:另一层隐忧来自投入与影响力之间的不匹配。这种高投入与不确定的政治回报,让欧洲对“被抛在后面”格外敏感:出力更多,却可能在关键协议上被动接受结果。
总台记者 阮佳闻:更深层的是欧洲在大国博弈中的弱势位置。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双边议程里,乌克兰议题可能只是更广泛美俄交易中的一环——从战略武器谈判到北极能源合作,都有可能挤占欧洲关切的空间。在跨大西洋关系中,欧洲似乎更像是被动接受条件的一方。
总台记者 阮佳闻:默茨在记者会上祝愿特朗普“周五在安克雷奇取得成功”。但对欧洲而言,这场“成功”的定义并不仅仅在于阿拉斯加会场上握手的画面,更取决于欧洲是否还能在日后的谈判桌上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哪怕今天在柏林唱得再齐,也可能在关键剧目中被挤出——看着美俄唱完“二人转”,再为结局埋单。
总台记者 阮佳闻:在分析人士看来,德国这次紧急召集视频会议既是对可能出现的“单边外交”的提前防范,也是欧洲在美俄双边格局之外,努力争取作为独立一极的空间。德国此举虽难以左右阿拉斯加会谈的走向,但至少释放了一个信号:在涉及自身安全与地区秩序的重大议题上,欧洲必须发声,并力求被倾听。